3D打印|守护千年敦煌,腾讯执子NFT( 二 )


在新眸看来 , NFT脱胎于数字 , 其加密、不可篡改的特性与当下艺术的不可复制性紧密契合 , 无论是原生数字产品 , 还是实体物品 , 在基于链上映射的状况下 , 在区块链网络中 , 其所生成的NFT均具备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 , 并可以实现随时的追踪 。
可以说 ,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实体艺术品被仿制的可能 , 保护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和利益 。 同时 , 放到更大的语境中 , 当传统艺术向数字化转移时 , 其价值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扩散 。
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 , NFT解决了艺术品所有权的问题 , 且以更为科技化的手段保证了艺术品的展现和传承 。
传统艺术的NFT化当现代化速度持续加快时 , 如何保护传统艺术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公共议题 。
以传统文物这一类别出发 , 其在保存与传承上便存在诸多痛点 。
在新眸看来 , 一方面 , 近年来古董行业热之下 , 市场造假现象频繁发生 , 倒卖假文物获利的现象层出不穷 。 另一方面 , 由于保护力度不一 , 偷盗文物行为屡有发生 ,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文物的流失 。 此外 , 在时间流逝与岁月的清洗中 , 一些诸如壁画之类的文物也产生了自然消退的现象 。
以敦煌石窟为例 , 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 , 石窟壁画色彩接连褪去、墙壁裂痕持续加深、神佛像愈加模糊……好在 , 除了通过壁画师以传统工艺进行精心修复以外 , 如今数字技术也在以其独特的优势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实现 。
新眸认为 , NFT作为数字技术中的分支 , 通过推动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流转 , 能够进一步扩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
在二者之间 , 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交叠之处 。 NFT本身具备唯一性特征 , 艺术品同样如此 , 这也就意味着具备唯一性和稀缺性的艺术品可以通过NFT这一具备唯一性的承载介质展现出来 , 并得到保存 。
其次从用户参与度上来讲 , 数字化时代 , NFT在改变传统文物的展现形式的同时 , 也保证了传统文化在社会范围中更为广泛的传播 。
据公开资料介绍 , 此次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动发布的公益NFT , 其设计的理念 , 在于结合了敦煌莫高窟第156窟中《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与《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经典壁画中的经典元素 , 从而生成了单独用户专属的数字供养人卡片 。 点击卡片背面 , 敦煌莫高窟156窟的全景洞窟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在受众眼前 。

值得一提的是 , 156窟并非莫高窟参观游览常设洞窟 , 在平常的场景下很难能够一窥该窟壁画细节及全貌 。 借由数字化技术的呈现 , 在为游客提供“近距离”观赏可能性的同时 , 也能够保证洞窟实物的完整性 , 实现长远保存 。
如今 , 在诸如腾讯等一众互联网科技企业的进入下 , NFT与传统艺术之间逐渐搭建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 。
仅从敦煌“数字供养人”NFT可以看出 , 当传统艺术与NFT结合时 , 必定会形成一个正面、多边效应的集合 。
科技向善一个新事物火热的背后 , 其带来的效应自然会呈现正负两面的分化 。
部分支持NFT的受众认为 , 其在保护版权、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而反对方则认为在当下产业不成熟、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 , 过度泛滥的NFT很有可能成为投机者的工具 。
Coinbase的创始人Fred Ehrsam也在此前表示:“90%被制作出来的NFT , 可能在未来的3到5年里失去价值 , 几乎一文不值 。 ”
在新眸看来 , 这是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一面 , 但是 , 此番腾讯和敦煌研究院联动发布首款文博NFT的尝试 , 为NFT开辟了一个新的可能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