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冷链传播可信吗?国外专家的说辞为何暧昧不清( 二 )


事实上 , 在国外的很多地区 , 由于感染者众多 , 已经不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统计研究了 。
冷链传播虽难 , 必须监测
即便本地清零、主动监测 , 也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现冷链传播 。
“归根结底 , 冷链传播是小概率事件 , 加之受污染冷冻物品在每一个箱体上和外包装上不均匀分布 , 很难发现病毒载量高的污染箱体或外包装 , 抽样采集的样品病毒载量往往难以分离到活病毒 , 这为冷链传播的发现更增加了难度 。 ”许文波说 。
难上加难的是 , 在国际冷链物流运输中 , 运输的货品往往会高达几千吨 。 这使得小小的新冠病毒的寻找犹如大海捞针 。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 新冠病毒一旦经由冷链感染零号病例 , 一地的疫情将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只需少量能存活的病毒、一个感染的病例 , 就有可能造成一次大规模的疫情 。
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 , 为病毒提供了很好的存活空间 。 与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 , 病毒不会被冻死 , 温度越低反而活得越长 , 液氮里甚至可能存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 。
冷链传播需要高度重视 。 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主任马会来给出三个理由:一是周期长 。 冷冻的病毒像种子 , 储放一两年 , 一旦条件合适 , 随时可能引发新疫情 。 二是范围广 。 能够实现病毒跨区域、跨国家甚至跨洲际的远距离传播 。 三是传播难防 。 通过接触物体表面直接传播 , 涉及冷链加工、冷链运输、产品消费者等多方面 , 难以防范 。
中国科学家认为 , 冷链传播作为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 应建立全球统筹机制 , 协同探索阻止冷链污染和传播的机制、共同探索应对远距离传播风险的对策 。
相关链接
冷链传播不是新冠病毒独有 , 早有先例
诺如病毒经常通过污染了病毒的贝壳类海产品通过贸易冷藏或冷冻远距离运输 , 这也导致了国际经常发生生食海产品导致感染诺如病毒 , 引起腹泻等胃肠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
甲型肝炎病毒也会通过污染了甲肝肝炎病毒的草莓传播 , 如果摘草莓的从业人员携带甲肝病毒 , 将会把排泄的病毒污染草莓 , 草莓通过物流 , 实现近距离或远距离运输给各地食用者(没有清洗干净的草莓) , 导致感染 。 采访人员 张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