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镜|曾与阿里齐名,“电商鼻祖”市值只剩4亿港元( 三 )


也是在2007年 , 上海证券报曾以《郭凡生批驳张朝阳后悔上市论 , 大骂马云无知》为题进行报道 。 报道内容中 , 郭凡生在受访时仍然不断对马云表达不满 。 比如 , 他还没有忘记马云的“望远镜”言论 。 “多么无知啊!如果打着望远镜都找不着对手 , 那慧聪成什么了?中国企业成什么了?”郭凡生说 。 并且 , 他还通过报道向马云发出了挑战 , “马云最终是要道歉的 , 现在不道歉 , 他这句话我就抓住没完没了地讲 , 损失的是他大量公关的钱和他的个人形象 。 ”
马云还说过 , 阿里巴巴“每天交税100万” , 郭凡生就跟着“较真”:“你拿出税务局的上税证明来啊 , 为什么绕了半天的圈子你不拿出来 。 ”
郭凡生还在报道中 , 认为阿里巴巴和雅虎的结合也是有问题的 。 “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能够做B2B、做C2C、做搜索 。 如果雅虎和阿里巴巴的合作能够每件事都做成 , 那是奇迹 。 我就告诉大家 , 我根本不相信这种奇迹会发生 。 ”
郭凡生追着马云怼 , 并非是和他有什么“过节” , 更多地像是理念上的分歧 。 慧聪和阿里 , 同是当时国内电商平台的头部公司 , 它们中间也曾有着相近的业务 , 身位也一度拉得很近 。 阿里主要做小件商品 , 慧聪做大件商品为主;在工具方面 , 阿里有诚信通 , 慧聪有买卖通 。 但是 , 在相互竞争的同时 , 当时它们的运营思路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并在战略选择的分歧中 , 最终拉开了差距 。
转型的慧聪也“不服老”
张向东在节目中提问郭凡生时 , 马云已通过淘宝拓展C2C领域 , 并超越了易趣;到了2007年 , 淘宝年销售额突破400亿元 。 而慧聪当时却仍在聚焦大件商品企业采购 。
实际上 , 那时阿里巴巴和慧聪网的B2B生意都已经越来越不好做了 。 它们的竞争对手纷纷涌现 , 包括生意宝、环球资源网、义乌的小商品网 , 甚至包括来自中东的特佳易 , 都在和它们抢食蛋糕 。
为了给公司寻找有力的第二增长曲线 , 马云逐步将核心业务转向C2C为主的淘宝网 。 “中国现在有13亿人 , 1亿人上网 , 尝试过网上购物的只有2000万人 。 所以网上购物还不普及 , 我的建议就是大家多上淘宝网 。 ”在200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 , 马云亲自发出呼吁 。
公开数据显示 , 截至2005年底 , 国内网民人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位居世界第二 。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6800亿元 , 同比2004年增长了41.7%;在网上购物的网民中 , 有超六成人选择的付款方式是网上支付 。 而当时国内将近3000万家中小企业中 , 真正实施了电子商务的还不足3% 。
阿里“转身”的同时 , 慧聪网在B2B的路上越走越远 。 除了在内部孵化“买化塑” , 收购中关村在线等企业外 , 公司还投资了多家B2B创业公司 , 如化工B2B平台第五城、农村B2B平台厘米网、模具B2B平台中模国际等 。
当慧聪网B2B业务的市场空间日益显得逼仄后 , 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 。 2015年 , 慧聪网的净利润出现严重滑坡 , 由前一年的1.88亿元大幅下降至5255万元 , 同比减少了71.99% 。 与此同时 , 公司股价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也暴跌了80% 。 当时公司将业绩下降的原因部分归结为集团付费会员减少、对B2B业务资源投入过大等 。
在2018年 , 慧聪网宣布转型 , 由TO B领域向产业互联网转型 , 形成交易服务、数据服务、信息服务三大板块;并更名为“慧聪集团” , 原慧聪网作为集团全资子公司之一 , 归属于信息服务板块 。
2018年的这次转型 , 给公司注入了强心剂 , 但效果却并不算太持久 。 2016~2018年 , 慧聪网连续三年盈利后 , 在2019~2021年 , 又陷入亏损状态 , 分别亏损3.75亿元、7.46亿元和6.6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