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乐失速,安踏需要新惊喜( 三 )


这一点从集团的研发费用中就可窥探一二 。 2021年安踏的研发费用占比仅为2.3% , 比2020年2.5%的占比还下降了 。 对比之下 , 阿迪达斯、耐克研发费用占比接近10% , 自然会有更好的产品力和更高的技术护城河 。
急于自我突破的FILA , 自身的矛盾性同样开始显露 。 FILA定位的是有消费能力的高线城市中产消费者 , 但随着这些人年龄的增长 , 新用户又未被源源不断地吸引进来 , 难免让品牌显得老态 。 于是 , FILA开始不断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 , 在泛大众的传播领域期待破圈 , 以期挽回颓势 。
但如今年轻用户已经丢掉了对国际品牌的痴迷 , FILA引以为傲的“洋”基因就没有那么奏效了 。 年轻人对FILA貌似并不“感冒” , 使品牌增长出现断层 。 这一点从FILAFUSION的惨淡经营中就可窥见一斑 。 另外 , 努力下沉、破圈的FILA , 也在一步步远离自己曾经的目标用户 。
在FILA的天花板到来前 , 集团如何去寻找和培育下一个FILA , 成了市场热议的焦点 。
3、谁是下一个?FILA的失速 , 集团似乎早有预料 , 近几年集团通过买买买希望复制FILA的成功 , 培育第三增长曲线 。
2018年底 , 安踏斥46亿欧元(370亿人民币)巨资收购芬兰体育巨头AmerSports后 , 股价开始一路飞升 。 很多人透过FILA的成功样板 , 看到了多品牌布阵下 , 安踏集团弯道超车耐克、阿迪达斯这些老牌龙头的机会 。
但也有人开始担忧 , 安踏收购的是一个众多品牌拼凑起来的 , 一年亏损十几个亿的公司 , 跟此前其收购FILA品牌完全不是一回事 。 在中国几乎没有知名度的AmerSports , 的确能够借安踏实现业绩的连番飞跃 , 但安踏想借AmerSports再复制一个FILA却并不容易 。
迪桑特、始祖鸟等品牌的高端定位和专业路线 , 决定了“曲高和寡”的它们无法获得FILA曾经的影响力 。 从目前看 , 这些中高端品牌并没有挑起大梁 , 财报显示 , 除了安踏主品牌和FILA , 其余品牌营收仅占7%左右 。
安踏的下一个FILA显然还没有着落 , 重振FILA的难度同样很大 。
在FILA渠道扩张见顶之后 , 很多人将激活迭代较慢的鞋履业务 , 解读为FILA破局的关键 。 但鞋履业务的破局需要的是时尚和科技的双重加持 , 竞争壁垒更高 , 而且其利润率相较服装要低得多 。 可见FILA的前路并不好走 。
品牌略显老化的FILA , 重新年轻化的成本过高 , 且安踏集团只有FILA在中国的商标使用权和专营权 , 这样想来它与其重资改造FILA , 不如投资自己的品牌 。 因此 , FILA的边缘化、安踏品牌的中心地位趋势越来越明显 。
斐乐失速,安踏需要新惊喜
文章图片
2020年 , 由于门店扩张的效果不再明显 , 集团开始加码国潮营销 , 强化安踏主品牌 , 通过重资收回经销商手中的门店 , 一面停止门店扩张 , 一面开始了DTC(DirecttoConsumer , 直面消费者)模式 。 集团希望安踏品牌通过直面消费者需求 , 打造独家专属爆款SKU , 实现产品升级 , 提升客单价 。
借此安踏品牌的业绩在2020年开始反弹 。 此外 , 集团还投资15亿元兴建了“一体化物流园” , 服务集团多品牌 , 实现由总仓向直营门店直配铺货、补货及调拨 , 推动线上线下业务无缝衔接 。
有人将此举看成安踏在第一增长曲线上二次创业的开始 , 也有人只是将它看成集团填平FILA失速所带来的市场负向情绪所讲的“渠道的故事” 。 因为此前DTC推出的产品 , 为安踏带来的增量效果平平 。 它要领衔安踏集团的各个品牌 , 实现2025年千亿营收的目标 , 如此看来并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