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在钱学森面前“炸”出一个新学科的他走了
“郑先生是我们力学界的泰山北斗 , 虽然这些年他身体一直都不太好 , 但今天早晨得知郑先生逝世 , 我感到特别突然 , 不愿意相信 , 想起郑先生对我们的教诲和帮助 , 非常的不舍 。 ”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 , 中科院力学所郭亮老师怀着悲痛的心情说道 。
8月25日 , 著名力学家 , 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因病医治无效 ,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享年97岁 。
与爆炸力学结缘 以国家需要为己任
“爆炸”这个词 , 听起来威力无边 , 让人很难与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联系在一起 。 时间回溯到196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 , 中科院力学所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 , 硝烟散尽后 , 一块5厘米长宽 , 几毫米厚的铁板被炸成了一个规整的小碗 , 大家欢呼雀跃 。 所长钱学森兴奋不已 , 拿着小碗给大家看:“可不要小看这个碗 , 我们将来卫星上天就靠它了 。 ”
随之 , 一个新兴的学科就此诞生 , 钱学森起名为“爆炸力学” 。 其创始人便是钱学森的得意门生郑哲敏 。 从此 , 郑哲敏找到了爆炸中能量释放的科学规律 , “驯服”了炸药 , 并利用这种威力巨大的能量 , 解决了很多工程难题 。
“在爆炸这么短的瞬间 , 郑先生解开了一层一层的密码 。 ”20多岁就师从郑哲敏的中科院院士白以龙 , 曾将郑哲敏的学术研究过程概括为三部曲:首先 , 致力于前瞻性机理性研究 , 发现新现象 , 提出新概念 , 指出爆炸瞬间既可以是固体的也可以是流体的;接着 , 没有把发现停留在论文上 , 而是将概念突破变成可用的方法和技术;最后 , 拓展到各个领域的工程应用 。 这样 , 形成一个从工程到科学 , 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良性循环 。
1924年 , 郑哲敏生于山东济南 , 曾先后师从钱伟长和钱学森,钱伟长称其“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 。 与爆炸力学结缘 , 并非郑哲敏刻意的人生规划 。 “我从过去走到现在 , 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路线 。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 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 。 ”郑哲敏曾说 。
他心系祖国 , 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己任 , 常常教育自己的学生 , “要做国家所需要的 , 下苦功夫 , 啃硬骨头” 。
爆炸力学的“板凳” , 郑哲敏一坐就是几十年 。 期间 , 他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 , 促进形成完备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 , 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核爆炸、穿甲破甲及钻地核爆弹等重要国防领域;他建立了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 为武器设计与武器效应评估提供了力学基础;他开辟了爆炸成形、爆炸筑堤等关键技术领域 , 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难题 。
甘为人梯 十分关心年轻人成长
与此同时 , 郑哲敏也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 他参加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 。 在总体把握我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的同时 , 他积极倡导、组织和参与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环境力学、海洋工程力学、灾害力学、非线性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 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无论是对力学所还是力学界 , 郑先生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 他对我们年轻人特别照顾 , 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 , 给了我们好多的建议和帮助 , 制定或者间接制定了很多的政策 , 支持年轻人更好地开展科研 。 ”郭亮说 。
在自己开展科学研究之外 , 郑哲敏甘为人梯 , 提携后学 。 “郑先生80多岁的时候 , 虽然他来所里的次数少一些 , 但他对科研进展的了解一点都没有松懈 。 我们年轻人做课题遇到困难的时候 , 还经常到他家里向他请教 , 郑先生会给年轻人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 或者从侧面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 ”郭亮举例说道 。
- 苹果|库克压力确实大,在众多国产厂家对标下,iPhone13迎来“真香价”!
- 设计师|UI设计岗位薪资怎么样
- ios|华为迎来新里程碑,在新领域旗开得胜!
- 打脸!华为在美国,用专利把英特尔、苹果、微软、高通打败了
- 自驾游|儿子将母亲忘在服务区 开出40公里仍不知 网友:心大
- 百度|传英伟达加大GeForce RTX 3050供应力度,大量供货将在春节后到来
- 都匀一中|任正非新春致母校信曝光:现在虽是冬天,但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 我们的生活|社交正在推动“孤独生意”多元化发展,天聊将重塑用户精神世界!
- 微信小程序|小红书的付费推广获取流量方式有哪些?平台的4种主要营销工具都在这里了
- 芯片|据称索尼和台积电计划在日本投资70亿美元建芯片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