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火星的100天与1000米( 二 )


文章图片
“着巡合影”图
出发前的仪式感当然不能少 。 开始长途跋涉前 , 我与着陆平台合了一张影 。 虽然我没办法用自拍杆 , 但我带了一个“三脚架”——WiFi分离相机 。 我把它投放到指定位置后 , 迅速跑到着陆平台旁边 , “1、2、3 , 咔嚓” , 正面、侧面都拍了几张 , 然后我就要和我的朋友告别 , 独自启程 。
来不及仔细欣赏火星风景 , 我便一路向南驶去 。 行驶途中 , 导航地形相机每日对沿途地貌进行成像 。 地面飞控人员则会依据每日获取的导航地形图像 , 对我进行视觉定位和移动路径规划 , 帮助我安全穿越各种地形 。 但一段旅程最美的往往不是目的地 , 而是沿途的风景 。 当路过感兴趣的科学探测目标时 , 我会停下利用物质成分探测仪和多光谱相机等科学载荷对其开展详细探测 。
7月12日那天 , 我在路上遇到了一路保护我的背罩 , 它的身后还背着那大大的降落伞 。 我用导航地形相机给背罩和降落伞组合体拍了照 , 这是我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角度完整地看到它们 。 经过气动烧蚀后的背罩依然结构完整 , 像龟甲一样翻倾在地上 , 身后的降落伞宛若一袭白色长裙拖在火星表面 , 优雅而又坚韧 , 感谢它们送我来到这里 。
我在火星的100天与1000米
文章图片
火星岩石和尘土
告别它们后 , 等待我的是一场真正的探险之旅——穿越一片密布石块、撞击坑、沙丘的复杂地带 。 你们不必为我担心 , 地面工作人员会仔细规划 , 帮助我小心避开危险 。 到现在 , 我已经走过了1000米的路程 , 我有信心 , 接下来依然会一切顺利 。
收获:已取得超过10GB的数据
这次天问一号要一次性实现“绕、落、巡”三大任务 , 来火星一趟不容易 , 必须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
为了不虚此行 , 我随身带了6种科学载荷 。 我的桅杆上有导航地形相机和多光谱相机 , 用来感知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矿物类型;桅杆下面则是磁场探测仪和气象测量仪 , 可以获取火星磁场与气象数据;还有次表层探测雷达 , 可以在行驶过程中探测行驶路线下的地表浅层结构;物质成分探测仪则可以识别火星表面的元素分布 。
到目前为止 , 我随身携带的6台科学仪器已经取得了超10GB的数据 , 如果再加上我的环绕器兄弟搜集的数据 , 我们已经积累了超过420GB数据 。 就像手机中占用内存空间最多的总是相册一样 , 我的数据中大部分也是图像、视频 。 但好在我的“网速”还可以 , 环绕器在我的头顶兢兢业业地进行数据传输中继 , 虽然1M/S的下传速度暂时比不上5G , 20多分钟的时延也有点长 , 但上网冲浪 , 发个朋友圈已经足够 , 相信我发的图片你们都已经看到了 。
我在火星的100天与1000米
文章图片
祝融号行驶路线图(截止到8月15日)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供图
这次来了以后才发现 , 火星上的天气并不总是那样糟糕 。 或许是天公作美 , 我还没有遇到可怕的火星沙尘暴 。 但因为离太阳太远 , 能接收到的太阳能只有地球的40% , 加之稀薄的火星大气也缺少地球大气“被子”般的保温作用 , 着陆区白天的气温也只有零下20摄氏度到零下10摄氏度 。 不过好在风速不大 , 着陆区风速大约每秒2—8米 , 是地球上再舒适不过的微风 。 对于我这个户外工作者来说已经足够幸运 。
未来:延迟“退休”继续服役
我的设计寿命是90天 , 理论上来讲 , 我的工作时间已经结束 , 但现在我已经工作了百余天 。 既定任务已全部圆满完成 , 但或许是我的表现实在太好让他们舍不得我 , 加之火星的好天气格外给力 , 看样子我的退休时间要无限延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