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科技|轻薄、柔软又耐磨 这个显示器能穿在身上( 二 )


在电场的激发下 , 电极和发光层凭借物理搭接即可实现有效发光 , 该方法可以将发光器件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相统一 , 利用工业化编织设备 , 实现了长6米、宽0.25米、含约50万个发光点的发光织物 , 发光点之间最小的间距为0.8毫米 , 能初步满足部分实际应用的分辨率需求 。 通过更换发光材料 , 还可实现多色发光单元 , 得到多彩的显示织物 。
弯折、水洗都不怕 , 显示均匀且稳定
比起传统的平板发光器件 , 发光纤维直径可在0.2毫米至0.5毫米之间精确调控 , 奠定了其超细、超柔的特性 。 以此为材料一针一线梭织而成的衣物 , 可紧贴人体不规则轮廓 , 像普通织物一样轻薄透气 , 确保良好的穿着舒适度 。
伴随着结构上的精细化要求 , 技术上的难题也显现出来:如何在如微米级直径的纤维上连续负载均匀的发光材料涂层 , 构建得到发光强度高度一致的像素点阵?
彭慧胜团队提出了“限域涂覆”的制备路线 , 采用柔韧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发光浆料基体 , 将其均一可控地负载在纤维基底上 , 即“让浸渍有发光浆料的纤维通过一个定制的微孔 , 使不平整的浆料涂层变得平滑 , 同时有效控制纤维的直径” 。 在此基础上 , 通过多次涂覆 , 提升纤维圆周方向的发光层厚度均匀性 , 涂覆固化后得到了能抵御外界摩擦、反复弯折的发光功能层 。
【纳米科技|轻薄、柔软又耐磨 这个显示器能穿在身上】现实的应用要求也接踵而至 。 团队研究发现 , 具有高曲率表面的纤维相互接触时 , 在接触区域会形成不均匀的电场分布 , 这样的电场不利于器件在变形过程中稳定工作 。 而在现实生活中 , 穿在身上的衣服难免会有磕磕碰碰 , 也需日常清洗 。 如何能使显示织物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 , 乃至抵御住反复摩擦、弯折、拉伸等外在作用力 , 保证发光的稳定性?
团队在导电纤维纬线的力学性能方面下足了功夫 , 通过熔融挤出方法制备了一种高弹性的透明高分子导电纤维 。 在编织过程中 , 该纤维由于线张力的作用 , 与发光纤维接触的区域发生弹性形变 , 并被织物交织的互锁结构所固定 。 “通过对高分子导电纤维的模量调控 , 使其在与发光经线交织时发生自适应弹性形变 , 形成稳定接触界面 , 并使得在纤维曲面上形成了类似平面的电场分布 , 从而确保了织物中‘像素点’的均匀稳定发光 。 ”彭慧胜说 。
实验结果表明 , 在两根纤维发生相对滑移、旋转、弯曲的情况下 , 交织发光点亮度变动范围仍控制在5%以内 , 显示织物在对折、拉伸、按压循环变形条件下亦能保持亮度稳定 , 可耐受上百次的洗衣机洗涤 。
多功能集成 , 表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除显示织物外 , 彭慧胜团队还基于编织方法实现了具有光伏织物、储能织物、触摸传感织物与显示织物的功能集成系统 , 使融合能量转换与存储、传感与显示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织物系统成为可能 。 该系统在物联网和人机交互领域 , 如实时定位、智能通讯、医疗辅助等方面表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
极地科考、地质勘探等野外工作场景中 , 只需在衣物上轻点几下 , 即可实时显示位置信息 , 地图导航由“衣”指引;把显示器穿在身上 , 语言障碍人群可以此作为高效便捷交流和表达的工具……这些原本存于想象中的场景 ,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能走进人们的生活 。
从研发思路的推陈出新 , 到连续制备关键技术的接连突破 , 设备的自主设计研发 , 再到工程化路线的不断优化……彭慧胜团队已把产品从实验室里“带了出来” , 实现了发光纤维和织物的连续化稳定制备 , 致力于推动全柔性显示织物的规模化应用研究 。 “我们也期待着产业界的合作者们加入 , 共同解决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 ”彭慧胜说 。 ◎杨泽璇 岑 盼 采访人员 王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