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科研路上的“父子兵”:父亲是博导,女儿是硕导!( 二 )


文章图片
▲传奇“父子院士”田昭武、田中群
田昭武院士 , 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 1945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 , 1949年留校任教 。
在20年的科研生涯中 , 田昭武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 包括“特征传输电流”概念和气体扩展多孔电极的“不平整液膜”模型、解释了在实用电流范围的电极行为、对半导体电极光电转换提出数学模型和“可移动掺杂物”高聚物半导体光电转换理论、对电极交流阻抗绝对等效电路提出微分新解法、对自催化电极暂态过程求得理论解、为电化学振荡行为中的负阻特性提供理论基础等 。 作为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 , 田昭武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他的儿子田中群院士 , 师从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弗雷史门教授 , 这使得田中群直接进入当时电化学的前沿 。 但令人意外的是 , 田中群并没有顺着父亲的研究方向收获更多果实 , 而是另辟蹊径 , 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方面有所突破 。
在田中群之前 , 科学家们曾普遍认为 , 只有金、银、铜才具有SERS特性 , 而田中群并不固守前有的结论 。 最终证明除了金、银、铜 , 其他多种更重要的金属 , 诸如铁、铂等过渡金属也有这种特性 。 他也凭借自己在该方向的研究 , 在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医世家父女双院士
“如果我一觉醒来 , 发现自己依然年轻 , 即使再有一次生命 , 我选择的也将是这项事业” 。 已是耄耋之年的唐崇惕院士曾不止一次地对她的学生说 。
唐崇惕院士出生在福建的一个中医世家 , 自幼便与寄生动物领域研究结下深厚的渊源 。 父亲唐仲璋院士 , 更是我国寄生虫学的开拓者 , 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 , 深深地触动了唐崇惕要研究寄生虫病害领域的决心 。
父亲唐仲璋(1905年12月10日-1993年7月21日) , 福建福州人 , 生物学家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研究 , 特别对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以及家禽嗜眼吸虫病等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 。
扒一扒科研路上的“父子兵”:父亲是博导,女儿是硕导!
文章图片
▲唐崇惕与父亲唐仲璋院士逝世前一个月的合影
唐崇惕从福建师范学院生物学系毕业 , 获得厦门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 1957年 , 她调回福建师范学院工作 , 先后担任生物系助教 , 讲师 。
在此期间成为父亲唐仲璋的助手 , 父女俩开始并肩作战 。 在与父亲一同研究绦虫病时 , 唐崇惕也经常是废寝忘食 , 只要传来任何实验的消息 , 父女俩人筷子一撒 , 立马又跑回实验室进行试验解剖和观察 。
1972年 , 她被调到厦门大学工作 , 先后担任生物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5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农业领域的父女双院士
庄巧生是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他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 , 主持育成10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 , 是国内较早倡导使用三交和复合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 , 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 , 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 , 庄巧生的女儿庄文颖成为一名著名的真菌学家 。 从山西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后 , 庄文颖于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 , 1988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博士学位 。 她长期从事真菌多样性及子囊菌系统学方面的研究 , 推动着我国真菌学科的发展 。 2009年 , 庄文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