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科协随着社交媒体的深入发展|上海科技节|让大众“浅尝辄止”,胜于让大家“望而却步”——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普红人大会侧记( 二 )


比如关于什么是量子纠缠 , 如果用“我们只需要观测到其中一个粒子的性质 , 就可以知道另一个粒子的性质的情况……”来表述 , 还是一个相对专业的表达 。 但如果打个比方说:“你出门时有一双袜子 , 你穿了左脚的 , 我穿了右脚的 , 这样 , 不管我们两人距离有多远 , 我只要低头看看自己脚上袜子的颜色 , 就知道你脚上袜子的颜色 , 咱俩的袜子就形成了一种量子纠缠” , 这在量力学专业的人看来固然不严谨 , 甚至可能是一个很拙劣的比喻 , 但是对于大众而言 , 对量子纠缠的理解如果能掌握到这个程度 , 其实已经够用了 。 此外 , 他认为在科普中将跨多个领域的思想综合并编织进一个故事 , 更能给人以启发和震撼 。 “比如猫咪从高处下落的时候 , 即使是四脚朝天下落 , 它落到地面上时也是四脚着地的 , 而这和航天器在太阳中转变形态的原理、角度是非常相似的 。 ”毕啸天指出 , 像这种知识的串联对受众有比较强的启发性 , 同时 , 对科普工作者的知识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
在他看来 ,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那么多科学知识 , 科普如果能让人们看到世界是更加有趣的 , 感受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美 , 对世界多一份好奇心 , 这虽然可能没有显性的作用和价值 , 但是社会进步一个隐性的表现 。 因为“如果能让每个人都更有好奇心、想象力更丰富 , 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
“科普是一件应由专业人士
专业地来从事的工作”
如果说“毕导”的科学兴趣是在年幼时接受的科普启蒙中埋下的 , 唐骋在博士毕业后选择当一名职业“科普网红”的动力则在于他在读博时发现:我国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国家 , 但这个高速发展没有来得及让国民真正赶上 , 中文世界还存在大片的科普荒漠 , 导致普通民众对于很多科学问题的认知与一线科研进展相脱节 。 因此 , 唐骋觉得自己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 有义务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向公众进行传播 。
本文转自:中国科协随着社交媒体的深入发展|上海科技节|让大众“浅尝辄止”,胜于让大家“望而却步”——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普红人大会侧记
文章图片
科普ID“芳斯塔芙”的创作者唐骋
“有些科研工作者认为 , 相比科研 , 科普是一件没有难度、不需要专业技能的事 , 他们以写论文、写报告那套方法面对受众 , 这其实是一种无效宣传;而很多做科普传播的人 , 往往又没有那么多年从事科研工作养成的扎实知识基础 , 往往是作为科学家言论的“二传手” , 这样 , 在科普的准确性方面往往会有所欠缺 。 而如果专业的科普不占领大的生态环境 , 那么这个生态环境就会被一些谣言、反智的内容所占领 , 放任“伪科普”的结果是破坏学术共同体的公信力 。 唐骋本科时所就读医学院的很多同学现在已经是医生了 , 他们常常向唐骋抱怨:许多病人会根据从网络上搜得的信息教医生如何给自己治病 。 这让唐骋特别有感触 , 加强了他“需要有从事过专业科研工作的人用和做科研不一样的方式来从事科普”的理念 。
在普遍的评价体系中 , 人们通常认为做科研是比较累、比较困难、而且比较崇高的 , 而做科普则比较简单 。 亲身经历过两者的科研人员则大多会感到 , 真正要把高深的科学变成不会使受众“看得吃力、看完头大”的内容 , 其实很难 。 在陈磊看来 , 科普这个职业需要做好“翻译”工作 , 即先通过阅读文献、请教专家等方式学习知识 , 再消化、吸收、加工 , 把这些知识“翻译”成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字、漫画、动画和音频 。 有时 , 完成一篇科普文章前需要阅读几十篇科研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