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脸识别到溯源:两个黑箱的故事|未来媒体访谈X王晓阳 | 溯源

“我们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完全可以帮着媒体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王晓阳,2021)
大数据杀熟是人出了问题还是技术?
精准营销也可以用在精准杀熟?
如何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不可解释性?
怎么促进黑箱透明化?
未来媒体访谈专访王晓阳教授,从“数据孤岛”到隐私安全,从溯源到信息关联,用两个黑箱的故事串联人工智能研究的内在脉络,智媒技术落地的广阔前景。
王晓阳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CCF Fellow
1982年 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毕业
1985年 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
1992年 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毕业
2011-2020年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研究领域
时空移动数据分析、数据系统安全及私密、大数据并行式分析
以下是访谈实录:
未来媒体访谈: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采访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王晓阳教授,王晓阳教授在复旦有“男神教授”之称,我们今天也百闻不如一见。您的研究领域叫时空移动数据分析?
王晓阳:比方说我们平时出行,就是一个时空数据。比方我们城市管理,大量的行为,人的行为,都产生了所谓时空数据的一个东西,你在空间中行走,坐个出租车从A点到B点,通过了哪些点,我们叫轨迹数据,那也是一种时空数据,你什么时候出发,到哪里去,如果从文科的角度考虑的话,那就是社会管理的一个基础。
比方说我们最简单的就是去打车,怎么样去把出租车能够最快的派过来,这是最简单的。还有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星巴克,你要想设一个点,在哪里设?这个其实是时空大数据的一个典型的应用。你说你怎么知道在这儿设是最好的?这些都是我们从我们这个技术角度来说,把它归类在时空数据的一个分析问题,移动是讲的是说这个数据可能是从移动设备来的,或者这个数据本身就是在一个移动的时空,你不能光是一个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情况,所以这种情况下面我们怎么来分析数据,怎么找出它内在的一些规律,使得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应用上面能够起到作用,这是我们大概做的一个事。
未来媒体访谈:大概两周之前,上海发布公告,以后来上海出差,要专门下一个APP,如果超过24小时,需要在上面登记姓名、身份证号、上海有谁接待你、你到哪里去,引起了轩然大波。但似乎就是便利和隐私之间的一个矛盾问题,您如何评价这个事?
王晓阳:从技术角度来看,其实就是数据不流通的问题。就像您说的数据其实是都有的,为什么不直接抓?它实际上是数据不流通,“数据孤岛”的问题。
我觉得就是隐私保护,跟我们的法律、法规制定,以及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其实隐私里面,大家都不太讲的,所谓的“责任人”问题——谁是责任主体?这件事情不清晰的时候,很难做到所谓的隐私保护跟数据流通之间的平衡,这很难做。
未来媒体访谈:“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已经宣判了,唤醒了大家对于人脸识别生物特征的保护的重视。我们从技术层面,如何防范这种生物信息不会被这些,它以一个正当的理由的方式采集走,就会丢失,这种事情技术方面能不能防范呢?
王晓阳:这里牵涉到几个方面,一个是法律要清楚。第二个其实更重要,我不是学法律的,但是法律它有自己的一整套体系,最难的其实还是执法,就是法律下来,谁能用?谁不能用?这其实是一个执法的问题。
首先,要引起大众的awareness(认识),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侵害了隐私,背后到底是谁在收集数据,其实都很不清楚。从技术角度,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做这些不同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