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黄令仪:82岁造出“龙芯”,为国家节省万亿元( 二 )


那时的黄令仪 , 年轻气盛 , 什么都要自己动手 , 很快便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 , 这让她异常高兴 , 准备继续攻克难关 。
可是 , 三年困难时期来临了 , 由于粮食紧张 , 国家调整了方针 , 学校半导体专业下马 。
人生就是如此 , 上一秒还花团锦簇 , 下一秒便会无疾而终 。
虽然心血付之东流 , 可黄令仪并没有沮丧 , 儿时经历赋予她的坚强与不屈 , 在此时映射了出来 。
之后 , 她被分配到了中科院计算所工作 。

那时的实验室 , 四壁徒墙 , 空空如也 , 只有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 , 蹲在一个电炉旁边 , 炉上有一个玻璃烧杯 , 里面有几块指甲盖大小的紫蓝色硅片 , 这就是当时要做的二极管 。
虽然条件艰苦 , 可这依旧不能阻挡黄令仪做科研的热情 。
黄令仪相信 , 这些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板 , 势必会在将来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 。
1965年 , 国家要研制微型计算机 , 这一项任务落在了黄令仪和她的同事身上 。
这是国家急需的任务 , 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 黄令仪心中高兴且紧张 。
那时候 , 所有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 , 没日没夜地工作 , 从不知劳累 , 只为一次次突破难关 。
终于团队在不懈努力下 , 第二年便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56组件计算机” 。
在那个艰巨的时代 , 人们愿意奉献自己 , 是因为长夜难明 , 前途渺茫 , 以至于必须要舍命燃灯 , 照亮前路 , 才能传递出属于未来的光芒 。

可是 , 再努力地付出 , 也有被现实打败的一天 。
1983年 , 由于经费紧张 , 科研所已经拿不出钱来支持黄令仪团队 , 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 。
所长征询黄令仪意见 , 她悲痛地说:
“现在我们不搞集成电路和芯片研究 , 那以后做计算机的人就只知道用芯片 , 其他的就什么也不知道 , 那怎么能够设计出一台计算机呢?”
那一夜 , 她痛哭了一整晚 , 十几年的心血就这么结束了 。
也许在别人看来 , 这只是一个项目的终止而已 , 只有黄令仪自己明白 , “中国芯片”的梦想 , 将被无限期搁置 。
而从那天起 , 中国进入了“无芯”的时代 。
命运抉择 , 成于恒心
37年后 , 83岁的黄令仪获得了2019年的“CCF夏培肃奖” 。
对于这个奖项 , 黄令仪很看重 , 因为这不仅是对中国芯片的认可 , 也是对自己梦想的认可 。

记得30年前 , 黄令仪被派往美国的一家公司进行合作 。
闲暇之余 , 她听说加州拉斯维加斯 , 有一个国际芯片的展览会 , 便想去看一看 。
然而 , 她跑遍了现场成千上万的摊位 , 却找不到一家属于中国的摊位 。
好不容易看到几个中国人 , 手里拿着长城的塑料袋 , 她急忙跑过去问:“你们是来参展的吧?”
可得到的答案却是:“不 , 国外技术比国内先进 , 我们是来参观的 。 ”
这个答案让黄令仪 , 既震惊又心痛 , 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 。
1963年时 , 中国的集成电路的研究水平还是与世界同步的 , 可如今20多年过去了 , 差距却已是天壤之别 。
这一次她暗自下决心 , 一定要设计一块高水平的芯片来参展 , 以此洗刷耻辱 。
回国后 , 黄令仪开始疯狂地搜集各种资料 , 然后进行对比实验 , 没有一刻停歇 。
经过不懈努力 , 她设计的芯片专利在2000年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 , 被评为了银奖 。
这个成绩虽然优异 , 可中国依旧没有能力 , 独立造出属于自己的芯片 。
那时的中国缺的不仅是设计芯片的工艺 , 还有制造芯片的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