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1200万像素为何仍是主流?( 二 )


另一方面 , 相比于高画质单反镜头动辄十几片二十几片的镜组结构 , 手机镜头如今最高也只能做到内含8片镜片(也就是俗称的8P镜头)结构 , 无论矫正畸变的效果还是在抑制色散、相差的能力上 , 都要远远逊色于哪怕最廉价的单反或者微单镜头 。
计算光学强不强?强 。 但真有好镜头谁还需要"算"呢?
其实 , 大家如果有了华为P50系列可能就会记得 , 该系列此次拿出了"计算光学"的概念 。 说白了 , 就是把手机镜头里的种种缺陷测算出来 , 然后再通过算法进行一定程度的矫正 。 然而"计算光学"这种技术的出现 , 恰恰就说明如今的手机镜头素质本身"不太行"的这个事实 。 毕竟要是镜组原本用料就够好、本就不存在明显的相差、慧差、色散和畸变 , 又怎么会需要后期用算法来进行修补呢?
其次 , 手机的成像方式决定了1200万像素是最优解
不仅如此 , 对于传统相机、特别是无反光板的微单和卡片机来说 , 它们的CMOS其实有"预览"和"拍照"两种工作模式 。 也就是说当打开相机但不按下快门的时候 , 此时相机其实是工作在一个特别的超低分辨率模式 , 也就是"预览"模式下 。 这时候相机CMOS只会使用很低的分辨率进行感光 , 并将这些低分辨率图像用于在屏幕上显示取景画面 。
早在2009年|1200万像素为何仍是主流?
文章图片
只有在按下快门的时候 , 相机CMOS才会进入"拍照"工作模式 , 使用全部的像素点进行感光 , 并向ISP输出照片数据 。 而这样做的目地主要是为了省电 , 同时也可以减少CMOS上的残留电荷 , 有助于改善拍照时的画质 。
但是对于如今的大多数手机 , 特别是高端机型来说 , 在打开相机APP的一瞬间 , CMOS其实就已经开始以"拍照"模式连续运作了 。 当我们使用手机取景时 , 手机实际上是在不断"连拍" , 而当按下快门后 , 这一瞬间的"连拍"图像就会被摘取出来 , 经过处理后成为最终的照片 。
这种让手机一直连拍 , 按下快门瞬间从连拍数据里提取图像的技术 , 就是当前智能手机普遍使用的"ZSL(zeroshutterlag , 零延时快门)"拍照模式 。 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可以降低快门延迟到几乎没有 , 更重要的是 , 在这个模式下手机实际上记录了用户从按下快门前到按下快门后一段时间里 , 许许多多张的照片数据 。 因此无论是进行多帧降噪 , 合成HDR高动态范围照片 , 还是用AI移除图像里的物体 , 其实都非常方便 。
早在2009年|1200万像素为何仍是主流?
文章图片
当然 , 也正是因为手机拍照本质上是"从一系列连拍照片中选取图像进行再加工" , 因此其对手机ISP算力自然就提出了高到吓人的需求 。 就拿当前的旗舰主控骁龙888来说 , 根据高通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 , 其ISP最高也只能支持到120FPS的1200万像素连拍 。 换句话说 , 对于如今那些120Hz高刷屏机型来说 , 使用1200万像素的默认模式也才刚好可以"帧对帧"地显示相机取景画面 , 如果要以1.08亿像素进行连拍 , 那么帧率就只有120/9 , 也就是不到15FPS的水平了 。
所以 , 1200万像素不仅有利于现代手机的成像算法 , 而且也能确保手机ZSL成像模式下 , 屏幕取景画面不卡顿的一种选择 。
虽然都是1200万像素 , 但画质已经大不相同
了解了智能手机拍照方案在12年后依然保持1200万像素的原因后 , 可能有的朋友会产生这样的疑虑 , 相比12年前的1200万像素 , 如今的1200万像素又进步在了哪里呢?
早在2009年|1200万像素为何仍是主流?
文章图片
12年前的索尼爱立信Satio35mm焦距 , 图片来自GSMAr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