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隐私的名义,一场数据的战争打响了( 三 )
本世纪初,手握海量数据的科技巨头们发展出了一门新生意——线上定向广告。到 2019 年,全球网络广告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 3000 亿美元(约合 1.95 万亿元人民币)。
在广告业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说这话的是百货业之父约翰·沃纳梅克 (John Wanamaker),那是 100 多年前,传统广告的黄金时代。
情况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变化,科技的进步让广告成为了一件很高效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沃纳梅克的迷思已经不再成立,各大科技公司可以很方便地追踪用户行为、记录广告投放所获得的下载或购买转化次数,而广告主以此决定向各流量平台支付多少广告费用。
你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网页搜索咖啡之后,就会在电商平台发现咖啡相关的推荐商品,手机 App 似乎在时刻监视你的网络生活。很多人甚至怀疑 App 在窃听用户,这在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并不成立。
实时监听对话有很高的带宽成本,巨大的流量很容易被用户察觉,也会给公司带来很高的存储和人员压力,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并且,仅就定向推荐而言,已经有很成熟的技术支持,亚马逊在二十年前就使用的邻近算法推荐在今天依旧在广泛运用。
最为关键的是,窃听用户本身就是违法的,越是大公司,对数据合规就越谨慎。
而科技公司之所以能做到这种近乎监控式的广告推送,都建立在对用户的信息采集上。科技公司通常会搜集三类用户数据——行为数据:比如网页浏览历史、停留时长、使用了哪些在线服务;消费记录:比如你购买了哪些商品、退换货记录;个人信息:用户的年龄、学历、性别、所在地区等。
这些信息在后台就是一个个事实标签。通过算法,这些标签就形成了所谓的用户画像。在大公司内部,这些数据是流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在谷歌搜索的商品会出现在 Youtube 的前插广告中,早在 2006 年,谷歌就以 16.5 亿美元(约合 107.25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 Youtube。
除此之外,这些大公司也会为中小 App、网站提供相似的用户分析服务,并通过平台联系广告主投放广告,形成广告联盟。
这种做法最早由亚马逊发明,时至今日,大型的科技公司几乎都创建了类似的广告联盟,Facebook 的 Audience Network,谷歌的 Adsence,阿里巴巴的友盟,腾讯的广点通和字节跳动的穿山甲。
在这些公司对外的口径中,所有的数据都是经过脱敏处理的,所输出的是一个群体画像,无法从中反推出个人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如何采集的,又是如何在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流通的,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依旧是一个无法打破的黑箱。而目前也并没有一家科技公司明确地地向用户披露这个过程。
当科技公司频频爆出数据泄漏丑闻时,这种「不透明」就成为了用户恐惧的源头。2018 年,英国咨询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就被爆出在未经 Facebook 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利用 5000 万用户数据为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竞选活动提供帮助。
事后,有人在 Twitter 上发起了 #DeleteFacebook 的运动,好莱坞导演罗素兄弟甚至以此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
「为什么我的数据,成为了你牟利的工具?」这可能是绝大多数 Facebook 用户的心声。尤其当数据交易已经成为一门事实上的生意时,数据的归属权,就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尚无定论的「数据确权」问题等价交换是通行千年的交易准则,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完成价值交换。
而对于定向广告而言,交易的双方发生在公司和广告主之间,用户并不从中获利。很多用户对于信息采集的反感都来自于此:我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而那些科技公司却轻松赚取了上亿的利润。
- 副董事长|京东方A董秘回复:公司与全球数千家供应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 电池|vivoY55s,能有效解决你的续航焦虑!
- 加盟行业|原来加盟行业是这么玩的!
- 京东|适合过年送长辈的数码好物,好用不贵+大牌保障,最后一个太实用
- 儿童教育|首个播放量破 100 亿的 YouTube 视频诞生,竟然是儿歌
- 苹果|国内首款支持苹果HomeKit的智能门锁发布:iPhone一碰即开门
- 小米科技|预算只有两三千买这三款,颜值性能卓越,没有超高预算的用户看看
- 苹果|苹果最巅峰产品就是8,之后的产品,多少都有出现问题
- 普莉希拉|祖籍徐州的普莉希拉,嫁全球第5富豪扎克伯格,坐拥6530亿被说丑
- 攻克|打破日本垄断!售价7亿元的设备被中企攻克,已开始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