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的历史来源介绍

节气的历史来源介绍,下文就随小编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
【节气的历史来源介绍】“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 。
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
《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 。古人认为十二月为宇宙运转的规律法则,如《文子·自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 。” 意思是天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每一岁周期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
古称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为“建”,“建正”是干支历法的概念,干支历以斗柄指寅为建正之月(即通俗所说的正月)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配数字与十二地支,“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摄提格)、二月建卯(单阏)、三月建辰(执徐)…十一月建子(困敦)、十二月建丑(赤奋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