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户200万被盗要追责 都是人脸识别惹的祸?还有这些你要知道……( 二 )
风险在哪
虽然这些案例几乎都被定性为电信诈骗 , 但从大众反映来看 , 更关切的是背后的人脸识别风险 。
如今 ,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存取和支付的方式由线下转到了线上 , 相应地 , 不法分子盗取财产的方式也从偷窃抢劫转为了诈骗和程序破解 。
前述与多家银行合作刷脸认证的科技公司人员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人脸识别和线上交易大大提高了效率 , 但也肯定存在一定风险 , 这种效率的提高对银行和用户来说都有所受益 。 但对于隐藏风险 , 银行是否应提前告知客户?
对此 , 7月19日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亲测了多家银行的人脸识别操作 , 开启该功能一般都需要勾选人脸授权或在安全中心开启面容ID认证 , 为保证安全 , 在开启面容ID转账、支付等功能时 , 银行也会通过支付密码、手机验证码等多个方式辅助验证 , 验证通过后 , 后续用户在登录App、进行支付时 , 部分银行一般会优先采用人脸识别的方式 。
另外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在银行人脸信息验证授权协议中也发现 , 鲜少有机构披露背后技术服务公司 , 不过协议中对相关风险有提到 , “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及可能存在的各种恶意手段 , 银行在使用人脸信息识别功能时 , 有可能因可控范围外的因素而出现问题 , 例如计算机黑客袭击、系统故障、电脑病毒、恶意程序攻击等而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人脸信息验证服务或造成其他损失的 , 银行不承担责任 。 ”
李姿璇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人脸识别存在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权限风险和技术风险 。 权限风险是指商家或个人通过非法采集掌握了相关数据 , 要规避这一风险必须在法制层面进行加强 , 而技术风险则是指通过对抗技术攻破了识别系统 。
对此她也补充 , “任何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其对抗破解技术的发展 , 我们不能因风险的存在就否定生物识别技术的便捷性 。 虽然技术风险很难避免 , 但科技公司或许可以利用对抗技术的延迟性 , 通过加快技术改进的速度来有效缓解” 。
如何防范
此次风险事件 , 也暴露了金融机构和技术公司的人脸识别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介绍 , 当前各家生物识别技术公司都是以技术支持、技术外包的方式和银行展开合作 , 生物识别技术公司提供技术 , 银行提供平台接口 。
这样的合作模式下 , 后续针对此类风险事件又该如何防范?
在盘和林看来 , 一方面 , 部分人脸识别企业的人脸识别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 需要通过机器学习来增强人脸识别的识别率 。 另一方面 , 金融机构也要对特殊情况作出细致的安全考虑和预防 , 不能单独依赖人脸识别 , 还可以配合其他生物识别技术 , 例如声纹识别、指纹识别等 。
李姿璇认为 , 银行有责任实时监控风险 , 保障储户资金安全;银行储户也要有风险防范意识 , 一方面保护自己的识别信息和密码不泄露 , 另一方面可以将存款放置在不同银行的不同账户 , 分散风险 。
李亚则指出 , 建议技术服务方不断完善技术措施和水平 。 在相关技术水平未达到时 , 银行作为使用方 , 有责任采纳更成熟的技术 , 或提供更多的检验或确认身份的方案来确保交易的安全 。 对于用户 , 需要谨慎对待个人敏感信息 , 不在任何非官方和正规渠道输入或保存个人敏感信息 。
“人脸识别实际上可以归位支付介质中生物识别方式的一种 , 优点在于加速了科技的应用 , 提升了便利程度 , 也是支付介质未来发展方向 , 但同时也会衍生个人隐私保护、应用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问题 。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 , 在遵守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 , 后续对于人脸识别应用要更加慎重地考虑个人隐私保护 , 应用上也要尊重个人意愿 , 在支付验证时可增加验证维度和验证方式 , 在便利性和安全性上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
- 耳机|华为诉智能手表侵权获赔200万!智能手表网店标题含华为
- 支付宝|“新骗局”之下,支付宝登上热搜,储户开始转移资金?这是发生了什么
- 5G 应用步入快车道,2022年基站总数将突破200万
- ota|3D打印周报#22:小米投资3D打印,裕克施乐太仓工厂年产量达200万件等
- 小说|男子婚纱照被盗用作小说插图:还被写成植物人!回应:又气又好笑
- 苹果|嚣张的苹果,能破解iOS16新功能,奖励200万美元!
- 华为|网店销售智能手表标注“华为”字样,华为起诉获赔200万元
-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新冠康复者遭就业歧视……在近日一些引发社会关切的...|疫情之下,更需关照技术权力的运用边界
- 苹果|悬赏200万美元!苹果鼓励破解iOS16锁定模式
- Linux|裕克施乐太仓工厂续签120台Carbon 3D打印机,年产量达200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