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互联网+医疗进入第三阶段,传统医疗机构如何布局?

大数据|互联网+医疗进入第三阶段,传统医疗机构如何布局?

文章图片

大数据|互联网+医疗进入第三阶段,传统医疗机构如何布局?

文章图片

大数据|互联网+医疗进入第三阶段,传统医疗机构如何布局?

互联网+医疗第一个阶段以大量互联网医疗企业烧钱获取用户为特征 。 由于资本市场和政策导向的变化 , 互联网+医疗自2016年进入冰冷期 。 互联网最大价值是连接需求与供给 , 在供大于求的行业能发挥重塑行业结构的作用 , 但医疗最大的障碍是缺乏合格的医疗供给 , 互联网难以颠覆行业格局 。 总理的正式表态 , 有助于消除政策导向上的不确定性 , 帮助互联网+医疗迎来第二阶段发展 。
第二阶段的特征将是把互联网变成所有医疗、医药和医保的基础能力 。 互联网医疗企业正在与线下实体医疗机构深度整合 , 甚至自己开设实体医疗机构;伴随着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等改革推进 , 传统医疗机构也将提升自身互联网应用程度 , 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 。 互联网医疗企业和传统医疗机构之间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 , 为互联网+医疗进入第三阶段做好准备 。




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随政策风向起起伏伏
2000年至2017年 , 互联网+医疗处于第一阶段的发展 。 互联网+医疗萌芽自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期间 , 后来一直发展缓慢 , 直到2010年移动互联网爆发 , 带动互联网+医疗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 特别是2013年以后创业投资市场高涨 , 涌现了众多互联网+医疗企业 , 希望在医疗行业复制移动互联网的经典打法 , 通过获取大量C端用户 , 变成连接供给和需求双方的交易平台 。
然而实践中 , 医疗行业需求低频 , 专业度高 , 政策门槛高 , 缺乏付费方等特性 , 导致这一经典打法难以奏效 。 特别是行业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知名医院和顶尖专家手里 , 互联网企业连接的作用实在有限 。 2015年资本市场风向开始逆转 , 对烧钱做规模不再认可 。 同时 , 互联网医疗企业从传统医疗体系抢优质医疗资源的行为迎来反击 , 挂号门和魏则西等事件的触发 , 让监管机构和大医院全面收紧对外合作 。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 , 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转向互联网医院 , 希望通过合法牌照得到监管机构和业内专家的认可 , 但《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的“意外泄漏” , 表明了监管层对待互联网医疗的谨慎态度 。 互联网医疗企业从风口掉到了谷底 , 全面遇冷 。




二、第一阶段 , 互联网医疗企业主要做的是“轻问诊”类的增量市场
在互联网+医疗的第一阶段 , 传统医疗机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医疗公司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发展 , 像两条平行线 。
传统医疗机构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挂号、缴费、远程会诊等方面 。 个别地区出现了由医疗机构出面组建的互联网医院 , 如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网络医院、浙大一院的互联网医院 , 但应用范围并不广 。
互联网医疗公司业务以轻问诊、在线咨询、加号等业务为主 , 主要做围绕诊断和治疗核心流程的增值服务 , 医疗服务的主流人群年龄偏大 , 使用习惯建立不易 , 线上到线下实际诊疗的转化率很低 , 与实体医疗机构有效合作很少 。
平安好医生招股说明书中披露 , 截止2017年年底 , 平安好医生月活跃用户数为3290万 , 为第二大企业的5倍以上 , 在线咨询量日均约为37万次 。 据此估算 , 2017年全国在线咨询总量约在2亿次左右 。 与此同时 , 全国实体医疗机构诊疗量稳定上升 , 2017年约为82亿人次左右 , 可见实体医疗机构诊疗量并未受到互联网医疗太多影响 , 互联网医疗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 来解决医疗和健康咨询的需求 , 与原有就诊并行不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