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思上市了,“恶名”却还在( 二 )


智商税成分有多高?
话说回来 , 在“假洋牌”的“恶名”之下 , 如果慕思能够真的凭借自身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换取消费者的认同 , 那么其实品牌层面的争议都是小事 。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以及消费者认同的提升 , 相信慕思自己也会逐渐放弃对洋品牌的擦边 , 目前我们也能够看到慕思在一些宣传渠道强调自己的中国实力 。
不过 , 慕思主打的高端床垫产品似乎并没有办法帮它赚得那么大的口碑 , 因为它正面临智商税的质疑 。
慕思上市了,“恶名”却还在】随着财报数据的公布 , 人们发现慕思是一家低成本投入、高毛利、重营销的公司 。
也就是说 , 消费者花费大价钱购买的高端床垫 , 很大的一部分都贡献给了慕思的广告和利润 , 这种暴利表现明显无法让慕思得人心 。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 , 在2019到2021年期间 , 慕思最低的毛利率为44.45% , 最高毛利率为53.49% , 这个数据要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 , 慕思床垫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差额令人咂舌 。 最近三年来 , 慕思床垫平均单位成本大约是九百元 , 可是在慕思的门店里 , 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床垫的售价都在一万元左右 , 知道真相的慕思床垫消费者不知道会不会“哭晕在厕所” 。
当然 , 我们并不是不能接受企业赚钱 , 只是作为一个床垫品牌 , 慕思床垫所表现出来的溢价似乎真的是有点高 。
慕思上市了,“恶名”却还在
文章图片
那么 , 一个成本不到千元的床垫凭什么敢卖上万?这就又回到“假洋牌”道路上了 。 这些年来 , 慕思不断向外界讲述着自己高大上的国际化形象 , 然后再通过每年十几亿的巨额营销投入来加深消费者对于其高端的认知 , 最后再通盘由消费者买单 。
如此看来 , 一个实打实的国产品牌 , 靠着“假洋牌”形象定位 , 将极低成本的产品卖出高价 , 这一路径不被说成是智商税才怪 。
到这里 , 很多人可能又会说 , 也许慕思在床垫设计、材料和智能科技等层面的创新真的对得起其高昂价格呢?毕竟它可是“全球睡眠品牌引领者” 。
不过 , 在技术实力上 , 慕思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质疑 。
根据招股书显示 , 慕思近年来在研发端的投入相比于营销投入来说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 在2019年到2021年期间三年的研发投入也不过只有3.19亿 , 研发营收占比仅有2% 。
另外在专利层面 , 截至2021年底 , 慕思在国内一共拥有940项专利权 , 其中比较重要的发明专利只有七个 , 其余都是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 而且外观设计专利占比超过七成 。
这样的一个慕思 , 可能还不足以承载它目前所处的产品售价区间和行业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