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燕水产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上海八成淡水鱼、五成小龙虾从这里销出

原标题:嘉燕水产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上海八成淡水鱼、五成小龙虾从这里销出
下午5时 , 正是淡水鱼交易活跃的时段 。
嘉燕市场的广场商铺前停满各式暗红色大渔车 。 套上长筒雨靴的小工爬上车 , 娴熟地抄起鱼网 , 将活蹦乱跳的鱼 , 从这一车“抄”到了那一车 。 渔车旁的店铺门口 , 大盆小盆也满是扑腾的鱼 , 黑鱼、鲫鱼、草鱼、花鲢鱼……一群人正埋头挑鱼 。
“渔车上打赤膊的是商贩小工 , 挑鱼的是下游商户 。 ”上海嘉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周辉说 。
位于嘉定一隅的嘉燕市场是上海第一大淡水鱼集散地 , 年销售额达80至120亿元 , 淡水鱼约占上海市场80%的份额 , 小龙虾占到市场50%的份额 。 自铜川路等水产市场关闭后 , 一部分商贩转到嘉燕 , 这里对接全国5000多个养殖基地 , 每天有近40万公斤鲜活淡水鱼从这里销往上海各大菜场、超市以及盒马、叮咚等平台 , 同时辐射江苏太仓、苏州、昆山 , 浙江嘉兴、湖州等地 , 价格影响着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淡水产品销售行情 。
交投活跃的背后 , 有一张数据大网实时滚动 。 2017年 , 嘉燕市场开始数字化转型 , 建立了一个全程闭环管理的数字追溯系统 , 来采购的商贩只要扫二维码 , 就能知道鱼的原产地 。
眼下 , 很多传统行业都在谋求智能化改造 , 而在淡水鱼交易领域 , 这还是新鲜事 。 一场舌尖上的数字化转型在嘉燕市场悄然推进 。
嘉燕水产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上海八成淡水鱼、五成小龙虾从这里销出
文章图片
经营户看着市场一点点长大
一场大雨过后 , 无塘河泛着泡沫 , 空气里散发着鱼腥味 。
46岁的赵应奎正遥控着自家的渔车交易 , 嗓门有点儿大 。 “今年淡水鱼涨得厉害啊 , 鲫鱼已卖到了加州鲈鱼这种特水鱼的价格 , 花鲢批发价直逼15元 。 ”
他家租用的是73号档口 。 “每天我们要运两车鱼 , 大概1.3万公斤 。 ”他算了一笔账 , 一年下来 , 他这个档口要卖500万公斤左右淡水鱼 。
赵应奎是淡水鱼这行的老法师了 。 之前 , 他在沪太支路水产市场做批发 , 一干就是10多年 , 那边市场关闭后他搬到嘉燕市场 。 “好的话 , 一天利润可达2到3万元 。 但风险也是有的 。 ”说到这 , 他高亢的嗓音减弱了几分 , “因为运输过程中的疏漏 , 我隔壁那家商贩前天亏了5万元 。 ”
赵应奎上游对接的是安徽、江苏等地的养殖户 , 都是他多年打交道的老客户 。 “以前经常要跑养殖场 , 现在关系稳定了 , 那边装好鱼我即使不打款也没事 , 彼此信任 。 ”下游 , 他也积累了不少客户 , 大客户一次来拿个一两千公斤 , 散户他也做 。 鱼卖得紧俏时 , 他会给熟悉的老客户留一些好鱼 。 “都是常来的 , 做老生意嘛 。 ”
在沪太支路那会儿 , 赵应奎一天最多做一车生意 。 2016年转到嘉燕市场后 , 眼看着市场一点点变大 , 交易越来越活跃 , 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 一车增加到了两车 。 “这里交通方便 , 大货车开得进来 , 市场也大 , 不仅上海 , 周边昆山、太仓的客户 , 都到我这里拿货 。 ”
嘉燕水产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上海八成淡水鱼、五成小龙虾从这里销出
文章图片
目前 , 嘉燕市场共有经营户238家 , 淡水鱼档口74户 , 其中有光明渔业等国企 , 通威这样的上市公司 , 也有像赵应奎这样的个体商户 , 一个档口一天做一到三车的交易 。 行情好的时候 , 一车能赚5万元 。
档口26号是丁海一家 , 上海本地人 , 在嘉燕租借了一套两室两厅 , 100多平方米的房子 。 市人大执法检查组上门时 , 屋里稍有点乱 , 但生活气息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