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异常火热,有人拥抱有人却贬斥( 二 )


  • 谷歌也于5月组建了Web3团队 , 瞄中了云服务 , 想“撬”动亚马逊的客户;
  • 微软、日本软银和淡马锡在3月宣布完成对初创公司ConsenSys新一轮4.5亿美元融资;
  • ......
    不仅是b端服务 , NFT作为Web3领域最为性感的项目之一 , 热火从去年烧到了今年 。
    • 6月底(6月30日) , Meta在推特上表示 , 已经开始在Facebook上为创作者提供NFT服务 , 用户的NFT成果将在以太坊、Polygon、Solana等加密货币平台上交易流通;Meta旗下Instagram则在5月就已经开启这一NFT测试项目;
    • 美国电商巨头eBay则于6月22日收购了NFT艺术市场KnownOrigin;
    • 而对应国内 , 今年3月 , 阿里早年收购的《南华早报》宣布成立NFT公司“Artifact Labs” , 进军NFT市场;
    • 同样是3月 , 腾讯和淡马锡等国际资本共同投资了澳大利亚一家基于Web3.0技术的游戏初创公司Immutable 。
    国内外巨头抢滩Web3的场景 , 像极了当年国内企业烧钱入场、抢占市场的局面 。 而在这些项目背后 , 是大量苹果、亚马逊、Facebook等科技巨头和互联网大厂高管辞职投入Web3赛道的结果 。

    人才越多 , 项目越多 , 赛道自然也是越火热 , 资本则闻“风”而动 , 迅速“上车” 。
    据Crunchbase报告 , 目前一共有152家风投机构押宝Web3.0独角兽企业 。 知名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成立的Coinbase Ventures , 目前累计投资19笔;专注于区块链与数字货币投资的DCG资本有14笔;老虎环球基金投资8笔;软银愿景基金4笔;红杉资本推出一支专注于加密货币的投资基金 , 资金规模在5亿至6亿美元之间 。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 , 今年1月到4月末 , 红杉以约每周一家的投资速度 , 共投资了17家Web3公司 。
    资本火热 , 入局者就更多 。
    但对于这一火热现象 , 有人追逐 , 自然就有人观望 , 甚至认为Web3不过是又一场泡沫 。

    有人拥抱 , 有人贬斥目前 , 互联网圈似乎形成两个极端 。
    一方面 , 新技术的推崇者纷纷离开Web2公司 。 狂热爱好者将这些去中心化的、颠覆传统的底层技术视作人类的未来 , 视作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 不乏大厂精英抛却既有光环离开传统互联网企业 , 转头拥抱这个新市场 。
    在这些人之外 , 也有不少人看多了这些所谓的新技术、新概念、新蓝海 , 认为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 这些个DAO、DeFi、Crypto、Web3等看倒门外汉的概念 , 就像一个个乌托邦 , 是可远观而不可近的镜花水月 。
    马斯克、Twitter前首席执行官多尔西对于Web3就不感冒 。 对此 , 笔者并不想发表太多评论 , 不如我们一同看看Mirror的模式再行判断 。 Mirror由前Andreessen Horowitz加密合伙人创立 , 类似于Medium , 可通过为创作者提供Token发行工具来帮助创作者众筹 , 任何人都可在Mirror连接自己的钱包并开始写作 , 它的功能包括编辑器、订阅功能、信息流发布等 , 此外也包含发布和拍卖作者的NFT作品等功能 。 对于Mirror的定位 , 官方的解释是:可以将之理解为创造者实现作品编辑、发布、传播和商业化闭环的去中心化web3平台 。作为内容平台 , Mirror的一个优势是版权保护 , 另一个就是改变现在创作平台的信息流推荐等“暗箱操作” , 实现真正凭借内容质量说话 。 作者通过获得的阅读量和点赞量获得代币奖励 , 读者则收获优质内容 , 实现“双赢” 。
    当然 , 笔者举例Mirror , 并非认为其已经完美 , 相反 , Mirror目前仍然是草创阶段 。 笔者举例Mirror , 更多是因为其去中心化的特点 , 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加理想的社区 , 发布更加优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