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低代码,走向垂直产业深处( 三 )


所以对于低代码厂商而言 , 低代码平台的定位应该以业务人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的方式 , 低代码平台需要适用相对简单的应用 , 而复杂应用的核心系统 , 则需要通过模块或基础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上层应用 , 上层应用通过平台的配置系统和扩展开发来快速实现业务需求 , 最终形成核心系统低代码平台和通用低代码平台共存的格局 。
只有这样 , 才能实现面向不同的对象 , 同一套产品架构给出不同的服务矩阵 , 从高代码到低代码再到无代码 , 同时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诉求 。
三、寻找低代码的中国路径
实际上 , 在国内 , 行业发展路径正在愈发清晰 。
“大众的认知跟低代码实际能力是不匹配的 。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 奥哲CEO徐平俊曾这样表示 , “很多奥哲的客户直接把奥哲产品当SaaS用;也有客户把它当做平台用 , 找第三方基于奥哲产品开发一些数字化应用 。 ”
这也正是国内低代码厂商的破局之路 。
客观来看 , 基于低代码模式构建的SaaS产品可以针对场景进行非常精细化的设计 , 以最大化降低业务员的额操作难度 , 并提高操作效率 。
此外 , 低代码也可以直接构成行业解决方案或业务解决方案 , 甚至提供针对具体行业或业务的定制化组件 。
具体来看 , 一些低代码厂商会针对教育、医疗、金融、工业等领域 , 邀请行业专家以及行业资深人士 , 对特定行业的商业模式以及业务路径进行指导 , 从而打造更具行业特性的低代码平台 , 从而满足特定行业的定制化需求 。
然而 , 低代码平台要做好垂直领域门槛不仅于此 。
低代码厂商本身是专注于平台技术的 , 每个领域的特性、资源是软件厂商自身不具备的 , 即使有专业人士的加持 , 也无法保证平台的绝对专业性 , 很有可能在耗费时间、精力的情况下 , 做出的产品也无法深层次触到客户真正的需求 。
所以 , 对于低代码厂商而言 , 需要在平台之上加持更加专业化的工具或产品或解决方案 , 更即打造出一种“平台+N”的模式 , 其中“N”代表垂直领域的特殊性功能 , 这种功能可以是合作伙伴的赋能 , 也可以是自身能力的衍生 , 甚至是SaaS产品 。
届时 , 低代码平台 , 就像上文徐平俊所说的那样 , 可以当SaaS用 , 也可以做平台用 , 更可以找第三方基于此低代码平台开发一些数字化应用 。
也只有这样 , 低代码厂商才能打造出差异化的优势 , 脱掉“伪需求”的帽子 。
短期来看 , 国内仍然会保持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 持续保持低代码、零代码、软件应用开发等各种类型服务商 。
但在未来 , 数字时代 , 随着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AI技术能?的应?普及 , 将会有更多的泛?动化、智能化能?赋能到低代码应?中 。 辅助平台使?者进?商业决策 , 实现为客户提供?体化服务的能? , 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端到端的全栈式的数字化转型 。
既此 , 低代码厂商将会基于“平台+N”模式 , 真正摆脱“拖拖乐”的困局 , 逐渐呈现出智能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