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 在麦田书写金色人生——记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汤永禄( 二 )


“和北方的土地不一样 , 这边都是这种又粘又硬的土块 , 你看 , 掰都掰不动 。 ”在小麦专家大院试验田里 , 汤永禄随手捡起一块泥巴说道 。
长江流域小麦受土壤黏重、田间湿度高、稻草量大等因素的叠加影响 , 长期面临“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问题 。 为此 , 汤永禄和团队深入开展农艺农机融合研究 , 经过十多年的不间断研究和艰难攻关 , “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应运而生 。
汤永禄介绍 , 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基于机具设计创新和农艺优化创新而成 , 能在土壤黏湿、秸秆全量还田的极端环境下实现“一播全苗” , 将增产技术与秸秆还田巧妙结合 , 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和耕地培肥问题 。 目前 , 该技术已成为种粮大户种植小麦的首选技术 , 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 而且被引入南亚诸国推广 。
投入实际生产以来 , “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机”“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农户的人工、燃油、种子、肥料等投入 , 得到了长江流域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广泛欢迎 , 机具供不应求 。 “节本100元 , 增产100斤 , 每亩净利润就增加230元 , 500亩规模的大户一年即可多挣10多万元 。 ”汤永禄替农户算了一笔实实在在的经济账 。
汤永禄告诉采访人员 , 2021年 , 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被列为全国主推技术 , 配套的免耕播种机也被多个省份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 这意味着农户的购机成本又大大降低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在麦田书写金色人生——记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汤永禄
文章图片
当然 , 这些成果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 “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机”的研发也经历了艰辛的过程 。 “外人看到机子的第一眼 , 都说怎么这么简单 ,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 , 机子的每一个环节和对应的材质 , 都经过了反复的研究验证 。 ”在小麦专家大院里 , 汤永禄的助手、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朝苏向采访人员介绍了播种机的研发过程 , “团队进行了几十次的改进 , 才做到把最简单的操作方法留给农户 。 ”
李朝苏说 , 汤永禄团队每年夏天都要进行新型号机具的研制和样机的生产 , 还要赶在七八月份进行田间测试 , 以便能在十月份小麦播种时进行“实战” 。 “七八月份正是当地最热的时候 , 在大太阳底下进行测试 , 汤所长好几次因大量失水导致虚脱 , 险些晕倒在田间 。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在麦田书写金色人生——记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汤永禄
文章图片
科技支撑服务乡村振兴
为助力脱贫攻坚 ,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 , 汤永禄曾多次带领团队深入贫困山区 , 对当地的小麦产业进行技术指导 , 凉山州木里县依吉乡、后所乡 , 云南省南华县兔街镇的麦田里 , 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
总结脱贫攻坚几年来的工作 , 汤永禄非常谦虚 , 他说谈不上大的成绩 , 但感悟有很多 , “扶贫不仅需要技术 , 更需要不怕牺牲的勇气 。 ”
依吉乡和兔街镇都非常偏远 , 兔街镇的小麦大多种在山上 , 进山道路旁边就是万丈深渊 , 就连当地很多人都不敢坐车上去 , 但汤永禄和同事还是毅然前往 , 他笑着对同事们说 , “即便牺牲了也是光荣的 , 毕竟是扶贫事业” 。
扶贫路虽然艰辛 , 但成效是显著的 。 经过两三年努力 , 汤永禄团队对口支援的乡镇小麦种植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 新品种更新换代 , 有的地方产量甚至翻了一番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在麦田书写金色人生——记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汤永禄
文章图片
以依吉乡为例 , 小麦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 种植面积接近3000亩 , 但长期以来存在品种老化、产量很低的问题 。 2018年 , 汤永禄带队实地考察后 , 给农户们赠送了5个新品种小麦进行试种 , 一年之后测产结果出来 , 农户们惊奇地发现产量比本地品种提升了30%~100% , 大家非常满意 , 很快全乡就进行了品种的更新换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