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科技战“疫”背后的首善之力( 二 )


疫情袭来 , 北京市出台了加强新冠肺炎科技攻关的10条措施 , 组织动员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 , 分批部署应急项目 , 布局了模式动物、全病程信息与样本资源等一批关键技术平台 , 全力以赴为“阻击”疫情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支撑 。
各参与主体的齐心协力 , 让北京疫苗接种跑出“加速度”:1月1日起 , 北京首批新冠病毒疫苗开始接种 。 截至2021年7月29日 , 北京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667.18万剂次 , 累计接种1890.97万人 , 其中1787.29万人完成全程接种 。 全市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接种率为96.49% , 全程接种率91.78% 。
最难最紧迫的事就是我们要做的事
抗击疫情离不开各部门的鼎力相助 , 更离不开科技与科研工作的“硬核”支撑 。 在这场抗疫攻关战的另一条战线上 , 有这样一些科技企业、这样一群科学工作者依靠科技与智慧 , 从事临床救治探索、药物疫苗研发和产品开发等研究 , 争分夺秒、负重前行 。
“人工智能节约出的时间 , 或许是生命的绿灯 。 ”疫情期间患者人数剧增 , 影像科医生依靠传统方法肉眼读片不仅耗时 , 还很难保证病情筛查的准确性 。 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创新企业数坤科技紧贴临床需求 , 自主研发了一款能够以秒级完成精准定量分析的新冠肺炎AI+CT系统 , 辅助临床快速准确判断病情及疗效评估 , 有效节省了一线救援医生超负荷工作时间 , 也为患者抢夺了更宝贵的诊疗时间 。
“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 争分夺秒 。 ”为有效遏制疫情扩散 , 对重点人群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成为防控疫情的关键环节 , 检测试剂成为抗击疫情急需的应急物资之一 。 北京卓诚惠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组公布后 , 仅用约一周时间便研发出了检测试剂盒 , 最终获批上市 。 该试剂盒仅需90分钟左右便可出结果 , 可用于疑似病例的诊断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
“发挥一技之长 , 站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岗 。 ”体温筛查是防疫工作的第一道关口 , 为应对春节后的返程复工潮 , 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测温和视频监控技术结合 , 仅用8天时间便研发出“双光源疫情检测设备”;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历经300多个小时攻坚开发出采用“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技术方案的AI测温系统……“我们希望竭尽所能用技术改变这场原本只靠血肉之躯的人防之战 。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付英波表示 , 智能测温系统实现了大人流非接触式精准测温 , 辅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体温异常者 , 筑牢了北京抗疫的安全防线 。
5月上旬 ,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 ,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正式通过紧急使用认证 , 纳入全球“紧急使用清单” 。 这是世卫组织批准的首个中国新冠疫苗紧急使用认证 , 也是第一个获得世卫组织批准的非西方国家的新冠疫苗 , 堪称“国货之光” 。
“国货之光”的背后 , 有这样一支“六人小队” , 专门从事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疫苗研发 。 他们昼夜不停 , 大年初一拿出灭活疫苗研制方案 , 大年初二做课题汇报 , 随后前往实验室做研发 , 一待就是两个月 。 “一件事、一群人、一直干”是这支队伍的最佳写照 , 回顾疫苗研发的全过程 , 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小队”队长王辉这样说 。
为保证疫苗研制的安全性 , “六人小队”需在负压环境程度更强的P3实验室里做研发 。 负压环境下的高强度工作对身体的损耗很大 , “从实验室出来就像脚踩一团棉花 , 因为缺氧脑子反应也慢了 。 ”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疫苗六室副主任梁宏阳说 。 穿脱防护服要花不少时间 , 大家就尽量少吃少喝;为了不耽误实验进度 , 犯了痛风就吃大量止疼药……回想起当时的场景 , 平时总是笑眯眯的梁宏阳也好几次哽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