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36氪专访 | 对话《比较》杂质研究部主管陈永伟:不做Web3.0“布道者”,行业亟需“杀手锏”产品

Windows|36氪专访 | 对话《比较》杂质研究部主管陈永伟:不做Web3.0“布道者”,行业亟需“杀手锏”产品

文章图片


文 | 周鑫雨
编辑 | 苏建勋
听过“局外人”谈Web3.0吗?
今年8月 , 《Web3.0: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和挑战》一书走进公众视野 。 集结了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比较》杂质研究部主管陈永伟、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等人 , 这本书被外界视作国内第一本带有“官方和学界”背景的Web3.0发展指南 。
《Web3.0: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和挑战》 , 中信出版社 。 图源:周鑫雨摄
作为联袂作者 , 陈永伟自嘲自己是“一棍子打破幻想”的“坏人” 。 在书中 , 陈永伟主笔了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和商业创新两章节 。 “不成熟”“法律漏洞”“技术缺陷” , 是他在书中不断提起的词 。 他认为 , “在短期内 , 很多人将会用泡沫催生出的热闹来证明我过于谨慎 , 但是几年之后 , 有人会认识到我的一些担忧是有价值的” 。
充满脱离现实情境的“理想主义” , 曾经这是业界对于学界的刻板印象 。 而在Web3.0发展初期 , 陈永伟觉得业界充满“理想主义”的人太多了 。 “我觉得在行业太热的时候需要适度降温 。 ”他害怕Web3.0发展初期的泡沫会成为行业的沉疴 , “现在正视问题 , 找出对策 , 总比未来整个行业被一棍子打死来得好” 。
对Web3.0行业催生的商机 , 陈永伟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 他自己没有主动入手过NFT , “怕拥有后开始自我感动” 。 用距离来维持理智 , 这是陈永伟写书时的状态 , 也是看待Web3.0时应有的品质 。
以下是36氪和“局外人”陈永伟的对话:

行业需要“杀手锏”产品 36氪:数据分析平台NFTGo曾经分析 , 今年随着新交易平台不断涌现 , NFT二级市场逐渐呈现饱和态势 , 也就是红海 。 您觉得目前国内Web3.0行业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陈永伟:国内的创业者处境和国内的行业状况 , 这俩还真不一样 。
曾经中国人创业基本都在国内 , 但其实Web3.0很大一部分创业者都在国外 , 比如新加坡 。 如果说是土生土长在国内的Web3.0行业 , 我觉得还处于一个特别早期的阶段 。 从他们依托的基础就能看出来 , 有人说我们建立在腾讯云上 , 有人说建立在阿里云上 , 我就调侃他们:Web3.0是去中心化 , 那这些云又是什么“化”呀?所以在Gartner曲线上标的话 , 国内Web3.0应该还处于第一个波形的上升阶段 。
2022 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 图源:gartner.com
36氪:今年大家都提到币圈造成的Web3.0泡沫 , 您觉得这是Gartner曲线的“波谷”到来了吗?
陈永伟:我觉得不是 。 去年Web3.0这么热 , 又觉得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元宇宙”的概念和它并行提了出来 , 但今年其实Web3.0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 。 而且现在处在技术应用的初期 , 至少现在来看 , 暂时还没有一个杀手锏级别的应用能够出现 。
如果要说产业调整的话 , Web3.0的级别还远远不够产业 。 从互联网发展看 , 就经历了几次泡沫的破灭 , 相比于这些 , Web3.0的调整还很有限 。
36氪:Web3.0早期的玩法大多与金融挂钩 , 您觉得这是为什么?
陈永伟:一个新的东西出来 , 一般来说名声会很重要 。 那什么东西名声会走在前面呢?肯定和钱有关 。 只有和金融走得近 , 第一 , 他才能拿到融资;第二 , 就像一块实体的地 , 卖出几千万是很正常的 , 但Web3.0能融几千万 , 才能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
36氪:金融化过后 , Web3.0会逐渐覆盖哪些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