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台|一副AR眼镜,链接虚拟与现实

“凉风台”是云南昭通的一座高山 , 对于在那里出生的廖春元来说 ,“凉风台”承载了太多年少时的美好记忆 。 多年之后 , 他选择在2000公里之外的上海张江创立了自己的“亮风台” , 一家专注于AR(增强现实)技术的创业公司 。
戴上一副AR眼镜 , 打破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在一个领域坚持创业9年 , 廖春元见证了AR行业“从0到1”的转变 , 站上过风口、经历过沉寂 , 如今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爆 , 行业巨头不惜砸重金布局 , 让AR又来到了新的风口 。 廖春元至今仍对“凉风台”的山顶日出印象深刻 , 他更坚信自己的“亮风台”也能经受住潮起潮落的种种考验 , 迎来那一幅最美的风景 。
“我就是想做AR”
廖春元从小就喜欢集邮 , 从六七岁到现在 , 收藏了几千张邮票 。 他记得自己小时候 , 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 , 信息要比现在闭塞得多 , 看着邮票上的那些风景建筑、历史文化、传奇故事 , 方寸世界把他带到了另一番天地 。 廖春元笑着说: “当时我就想 , 如果我也有一双火眼金睛该多好?看着邮票就能游历大江南北 , 穿越上下五千年 。 直到后来上大学 , 我遇到了一项神奇的技术 , 真的能给我一双神奇的眼睛 , 它就是AR 。 ”
从清华大学硕士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 , 廖春元把AR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 后来又入职位于硅谷的富士施乐研究院 。 那里是图形界面技术的发源地 , 也曾经激发了史蒂夫·乔布斯的灵感 。 廖春元可以做自己擅长并喜爱的工作 , 也曾发表过多篇论文 , 申请了多项专利 。 但时间越长 , 廖春元却感觉越来越迷茫 , 满怀激情做出的成果被束之高阁 , 无法落地 。
“我始终坚信 , 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 。 科技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 , 就是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最终 , 廖春元作出回国创业的决定 ,“让我觉得非常幸运又感慨万分的是 , 这些年我一路见证了AR行业‘从0到1’的转变 。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AR , 用过AR , 扫过AR的福字 , 抓过AR的小精灵 , 这些都在证明 , AR真的已经来了” 。
用AR方案为企业赋能
与如今“元宇宙”概念引发VR(虚拟现实)、AR热潮 , 与资本疯狂追捧大相径庭的是 , 亮风台创业起步之初 , 国内几乎没人知道AR到底是什么 , 应用场景更是无从谈起 。 廖春元曾经陷入无奈: “一开始 , 亮风台是没人搭理的 , 我们兴冲冲把AR方案拿给人看 , 结果被人家一句话就怼回来了:国外有类似参考吗?”
在浦东张江一栋写字楼的格子间里 , 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廖春元带着一支十多人的团队 , 先尝试着用软件项目 , 一步步摸索拓展教育市场 。 三年之后 , AR一下子站上了发展的“风口” , 接连完成A轮和A+轮融资的亮风台 , 一口气推出国内AR行业首个开发平台HiAR SDK , 发布了国内第一款双目AR眼镜HiAR Glasses原型机 。
现在回过头来看 , 2016年的那场市场泡沫 , 让一大批创业企业折戟于成为独角兽的路上 。 亮风台不仅活了下来 , 还杀出了一条新路:瞄准企业端客户 , 在重点垂直行业打造标准产品和方案 , 通过AR眼镜展开培训指导、远程协作等为其赋能 。
例如 , 在工业领域 , 亮风台作为参与单位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验证工作 , 服务过电力、汽车、电气、家电、机械制造等各细分领域的企业 , 包括中国宝武、华菱湘钢、国家电网、施耐德电气、菲尼克斯电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 。
截至目前 , 亮风台已累计为近千家企业与机构提供服务 , 覆盖家电、汽车、机械制造、智慧城市、互联网等诸多行业 , 累计服务近10亿终端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