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这群空天追梦人 正向着科技之巅发起集团冲锋( 二 )


赵勇和同事们 , 就是凭借这样的精神 , 攻下了一座又一座“山头” 。
研制“天拓一号”卫星时 , 他们在技术上采用了90%未经上天验证的新方案 , 打造出世界上首颗单板纳星 。 为节省空间、提升有效载荷比 , 团队把所有元器件焊接、拼装到一个插板上;为降低卫星发射状态包络 , 他们用卷尺当天线;为降低成本 , 他们用800多元的芯片代替几万元一片的芯片……
“这样做出来的卫星能上天吗?”在卫星初样方案评审会上 , 专家们忍不住发问 。
“放心吧 , 从技术和操作上都是完全可行的 。 ”赵勇泰然自若地回答 。
这份自信从容的背后是空天人艰苦卓绝的付出、敢闯敢干的作风和超乎寻常的思维疆域 。
2012年11月23日 , 这是教员吴杰始终刻骨铭心的日子 。 那天 , 歼-15战机从蓝天呼啸而落 , 尾钩稳稳“咬”住航母甲板上的拦阻索 , 漂亮着舰 , 一举击碎了西方媒体口中“没有舰载机的辽宁舰不过是废物”的嘲讽 。
“你知道这其中的难度吗?这无异于让战机降落于一枚‘邮票’之上 。 ”他说 , 因为航母在空中看起来不过邮票般大小 。
为了让歼-15更为准确、方便地降落在“邮票”上 , 吴杰所在的团队攻关了近8年 。 在国外技术封锁下 , 他们艰难地攻克了高精度与实时性两大难题 , 自主研制出北斗/惯性组合着舰引导原理样机 , 并成功为着舰引导雷达标定提供了引导基准 。
“但我们的研究远没有结束 。 ”吴杰说 。
核心关键技术买不来 , 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秉承这一信念 , 空天人把一个个科研“无人区” , 开拓成“丰产区” 。 多年来 , 他们的一系列创新成果 , 已在多家航天工业部门和部队单位得到成功应用 , 为多型武器装备研制和我军战斗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
推动一代代创新人才接续成长
“我们的学员年年都有单位抢着要 。 ”提及学员毕业分配的话题 , 教员王鹏很是自豪 。
《导弹飞行动力学与控制》是一门开设长达50余年的经典课程 , 各环节融入了大量工程应用内容 。 早在上世纪60年代 , 教授程国采就将参与某型导弹研制的经验补充进课程 , 之后每一代参与导弹研制的教员 , 都会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增补至教材 , 并从科研任务中提取问题“刁难”学生 。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院士 ,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神舟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等人都是在专业学习阶段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
越是前沿领域 , 越是要让学生尽早了解 。 早在上世纪80年代 , 国内物资十分匮乏 , 张金槐、程国采等一批老教授宁愿在其他方面节省一点也要购买昂贵的计算机PDP-11 , 供本专业学生免费使用 。 由于专业特点 , 他们计算使用的公式多、计算量大 , 教员一边自学 , 一边教学生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演算 。 全军闻名的导弹试验专家陈德明 , 其计算机基础正是在该院读书期间一点点积累下来的……
超常举措 , 超前培养!
纳星创新基地、智慧火箭俱乐部、拓天名家讲堂、空天科技文化节……如今 , 该院营造的成才环境丰富多彩 , 每一名本科学员都有自己的全程导师 , “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已成为研究生的成长模式 。 从这里出去的学员 ,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就能发挥专业优势 。
钱山 , 参加工作过程中遇到某型卫星控制系统失效的问题 , 他发挥对卫星的姿态确定与控制原理熟悉的优势 , 成功化解难题 , 荣立二等功并获“五四青年奖章”;陈芳 , 毕业后参与我国某重点武器型号项目研制 , 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周承钰 , 担任嫦娥五号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 , 成为文昌航天发射场第一位女性指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