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年轻人爱上适老版App 只为逃出算法的包围( 二 )


滥用大数据和算法引发反感
网络打车、电子支付、手机点餐、网络订票……不知不觉中 , 都市人群对手机的依赖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 , “非接触式”服务、“无现金式”消费、“智慧化”生活已成为大众的生活常态 。
一方面 , 数字技术让人们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便利 , 另一方面 , 用户也在付出看不见的代价 , 比如点击广告付出的时间成本、选购商品服务时被“套路”的金钱支出 , 以及兴趣爱好、上网痕迹、搜索记录等个人隐私数据被厂商收集研究 。
“许多互联网企业的推广和盈利模式 , 是以跟踪或者深度探究个人的相关特征、特点和隐私为前提 , 然后来进行相应的消费型引诱 。 这种方法滥用后 , 年轻人是肯定反感的 。 ”江苏省科协党组成员、南京理工大学信息处处长李千目教授说 。
李千目表示 , 互联网企业大力推行算法研究 , 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可计算引导模式 , 再通过商业盈利模式包装后 , 更像一种“套路” , 所谓的“剁手党”等非理性消费与算法模式有密切关系 , “等用户平静下来 , 自然会对算法引导的非理性消费感到后悔” 。
此外 , App中对产品和服务的夸大宣传、过分包装 , 也让用户体验后产生不信任感 。
据业内人士介绍 , 在互联网企业中 , 有产品经理专门研究App用户体验 , 让用户使用起来更方便 , 对相关功能一目了然 。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这方面没有基础、没有理论、没有技术 , 而是很多App的开发商希望通过一些链接或通过一些繁杂的操作 , 来引导用户点击 , 提高流量以获取利益 。
用户希望App界面简洁无广告 , 但App的开发及维护又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 用户的需求和企业的利益如何得以平衡和调节?
李千目认为 , 如果为了App的运维而合理获利 , 其实不需要搞得那么纷繁复杂 , App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根本原因是厂商追逐暴利 。
“在这种情况下 , 应更多地使用法律法规来约束厂商和资本的行为 。 ”李千目说 , 在欧美国家已多次出现互联网巨头因不当收集用户信息被处以巨额罚款的案例 , 苹果、谷歌等应用市场对App的广告推送和信息收集也有严格的规定 , 一旦违规就下架 。
功能和美学设计应以人为本
2019年 ,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志贤副教授指导学生团队设计了一款专门针对空巢老人24小时家居养老的App“24H CARE” , 从全球700个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 , 获得骇客哈佛2019全球计算机大赛亚军 。
“设计应该以人为本 , 不论是针对少数人的专用App , 还是适合所有人的通用App 。 ”张志贤说 , 目前手机中安装的App大多是通用型 , 这就需要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和感受 , 要有足够的包容性 。
张志贤认为 , App也是一种产品 , 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产品 , 设计师都应把功能和美学有机融合 , 过分强调美而忽视功能便利性会给用户带来不便 , 但为了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一堆纷繁复杂的功能 , 却只能给用户带来糟心的体验 。
“设计师要有一体化思维 , 从多角度想问题 , 用同理心设计产品 , 最好的设计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 ”张志贤说 。
对于年轻人爱上适老版App的现象 , 张志贤认为应该用辩证的思维看待 , 不要对互联网商业模式产生悲观情绪或直接否定 。 “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 适老版App其实是给用户增加了一种选择 。 ”张志贤表示 ,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 , 适老版App走红并不意外 , 它恰恰反映出消费者的某种需求 。
专家认为 , 厂商可以引导用户 , 反之市场也能淘汰企业 , 适老版App受欢迎为厂商优化通用版App提供了方向 。 从过度商业化向人性化适当转变 , 这样的App既能留住年轻用户避免流失 , 也能在市场竞争中凸显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