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智行:矿区无人驾驶,常态化去安全员背后的技术实践( 三 )
如果说乘用车无人驾驶解决方案企业在用ToB的商业模式 , 与上下游协作 , 最终面向C端消费者交付一件100%标准化的商品 , 那么矿区无人驾驶则是以ToB的商业模式 , 最终面向B端矿企用户交付一套完整的作业系统 。 这里有三个关键问题要回答:
1、矿区无人驾驶架构体系的选择乘用车无人驾驶存在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的路线之争 , 矿区无人驾驶应该走什么路线?答案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
踏歌智行介绍 , 公司成立早期 , 经过短期摸索 , 快速聚焦到矿区场景 。 早期的场测和实测 , 也是单车模式 。 但这个阶段之后 , 技术方案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是一个没人探索过的领域 。 乘用车的经验可以部分借鉴 , 但却不能复制 。
得益于创始团队的技术积累 , 踏歌智行提出了矿区无人驾驶“车-地-云”协同的方案架构 。 在踏歌智行看来 , 这套架构的意义 , 就如同当年冯·洛伊曼定义的计算机架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对计算机的意义 。 合乎场景的技术架构体系 , 支撑了踏歌智行后续整个的技术布局 。 现在从一些其他同类方案身上 , 也能看到这一架构的影子 , 尽管大家可能在完成度和细节功能定义上有所不同 。
文章图片
踏歌智行“旷谷”系统架构
2、平衡产品化与项目交付ToB的生意 , 不存在100%标准 。 服务ToB行业的创业企业 , 总是会在产品和项目之间摇摆和纠结 。 如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 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 发挥项目制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映 , 产品化利于方案成熟和效率提升的沉淀优势 , 协调好两者关系 , 对中小型科技企业而言 , 是一个非常有挑战话题 。 这一话题的回答 , 会反映在公司的组织架构、资源匹配上 。
以项目为先 , 是早期公司必然选择 。 但踏歌智行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 , 很早在研发团队之外 , 搭建了独立的产品团队;并依托和北航的合作 , 成立了研究院 , 专注前期探索阶段的技术和项目;同时在早期实践中即建立了体系化的工程交付团队 。 并且尤其注重上述三大团队中“IT-车-矿”三类人才的合理搭配 。
“研发+产品+工程”并进的研发模式 , 使踏歌智行能够快速把一个大的问题 , 拆解成众多子系统、子产品 , 进行相应的追踪 , 通过系统设计、产品设计、技术设计 , 完成功能实现和多阶段测试 , 进而快速实现现场跑车验证 。 该体系可以保证公司快速应对新需求和新挑战 。
凭借产品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加持 , 踏歌智行研发了业内特有的一系列车规级矿区专用车载域控制器产品 。 在方案层面 , 踏歌智行“旷谷”方案也实现极高的成熟度和标准化 。 该公司能够在大型矿卡和矿用宽体车两种主流车型上 , 在多个矿区近乎同时实现“常态化安全员下车作业” , 也是产品化程度的一个注脚 。
3、专注矿区?据介绍成立之初 , 踏歌智行做过园区物流业务和一些乘用车的底层技术 , 并且挣钱了 。 不过很短的时间内 , 踏歌智行发现了矿区这一“刚需与政策”加持的宝藏场景 。 出人意料的 , 公司放弃了其他所有业务 , 一心专注地投入到矿区场景 。
这可以说是商业选择 , 但同样也是技术选择——本质是行业方案的深度问题 。
踏歌智行认为其竞争优势 , 根本上来自在露天矿领域长期深耕所形成的核心算法和系统方案积累 , 包括感知技术、规控技术和云控技术等 。 融合感知处理矿区的复杂场景 , 规控技术处理复杂路况、狭小路况;云控技术负责整体调度;自研域控制器保障矿区恶劣作业环境下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 软硬件技术长期积累 , 确保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 毫末智行能否成为长城下一张王牌?
- 云骥智行|探索自动驾驶技术前沿,云骥智行携手浙大团队斩获2022 CVPR Waymo挑战赛奖项
- 33台无人矿卡将驶入矿区,「希迪智驾」实现矿区场景商业化落地
- 从无人运输到智慧矿山 ——巴音孟克纳源煤矿携手踏歌智行奔赴智能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