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破解核心技术 痛点变“甜点” 构筑未来绿色出行新生态( 二 )


吸引这些头部企业落户广东,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集群效应。作为全国最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广东汇聚了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克等跨国品牌,随着比亚迪、传祺等自主品牌发展壮大,小鹏汽车、腾势汽车、广汽蔚来等新能源造车企业逐步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日系、欧美系和自主品牌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2015年底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674家,2020年底则增长至967家,“十三五”期间一共增加了293家,增幅超过43%。
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逐步形成新的生态圈,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凸显,广东将吸引越来越多核心企业落户。6月15日,宝能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落户广州开发区,以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一流新能源汽车集团。
布局优化??
聚拢资源谋划新发展
位于肇庆的宁德时代项目,打桩机轰鸣声不断,施工车辆进进出出,工人正在忙碌施工。该项目首期规划建设动力电池产能25GWh,投资120亿元,构建涵盖动力电池电芯、锂电材料、储能应用、电池回收、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电控等领域的新能源产业链。
这不仅是肇庆在工业领域最大投资项目之一,也体现了广东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方向:坚持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布局。
作为全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我省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区。其中广州是全省汽车产值占比最大城市,去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837.6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高达64.5%;其次是佛山,去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174.43亿元,占全省的13.4%;深圳、东莞、惠州则紧随其后。
在政策的牵引下,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加持,广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不同区域产业联动,实现串珠成链,优势互补,未来绿色智慧出行新生态已具雏形。
目前,除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合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部分链条,也开始逐步向粤东西北地区延伸。譬如在粤北,南方(韶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中心项目已经动工开建,一期项目将于2023年投入使用,这将为解决我省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环节的痛点。
■一线见闻
核心技术创新多点开花
一根8mm钢针,在机器推进下,缓慢刺入电池包,普通磷酸铁锂电池包最高温度上升到329.4摄氏度,且持续冒烟16分钟,而弹匣电池整包被刺后最高温度仅51.1摄氏度,无冒烟、起火和爆炸现象,打开电池系统外壳,内部结构依然完好,刷新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新高度。
这就是“针刺实验”,它模拟的是电池包极端热失控情况,能有效检验电池安全性。事实上,广汽埃安和比亚迪通过技术创新,破解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痛点”,只是广东两个典型案例。目前,为了破解“卡脖子”问题,广东正在加大核心关键零部件自给率,尤其是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
“2018年我们就着手探索破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稳定痛点的解决办法。弹匣电池兼顾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两大技术路线,通过电芯之间的隔热导热,阻止电池包内部的热蔓延,并在行业首创BMS24小时监控,极大提高电池安全性,可实现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整包针刺不起火。”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许俊海透露,最难的是电芯内部既要隔热也要散热,对材料提出极高要求,整个团队仅仿真测试就进行了几百次。
在核心“三电”技术升级换代的同时,广东在智能网联领域也迎来技术突破,并快速走入人们生活。
进入地库,启动记忆泊车功能,尽管丢失了GPS信号,车辆还是能遵循记忆路线与环境图像,主动避让行人,缓缓自行开动到私人车位上。这是比自动泊车更进一步的记忆泊车,能记忆用户的停车路线自动行驶并停车到位,且不依赖停车场改造。而这一系列技术也将在广东落地,实现业内首次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