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三次标志性的飞跃?( 二 )


文章图片
第二次飞跃:从黑白到彩色
科技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三次标志性的飞跃?
文章图片
《火车大劫案》剧照
着色 , 就是把黑白负片冲印在特别上色的影片上 , 或者把拷贝在染剂中进行浸染 , 从而使影像呈现出均匀的单色 。 比如要表现夜景 , 就使用蓝色调;要表现战争场面 , 就使用红色调 。
而调色 , 则是通过化学方法 , 将黑白影像转换成有色彩的影像 。 但与着色一样 , 经过调色而成的影片 , 其影像也是呈现出一种单色 , 只是相对来说要奇特一些 。
科技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三次标志性的飞跃?
文章图片
先在一台特制的摄像机里装上三条黑白片 , 拍摄时就在这三条黑白片的前面 , 分别加上红绿蓝三个滤色片 , 从而将景物分别摄制成感红、感绿、感蓝三条分离底片 。
然后 , 用这三条分离底片 , 制成三条浮雕影片 。 再将事先已将声带印制好的空白片 , 和染有与三原色成补色的青、红、黄浮雕片 , 分三次叠印在一起 , 彩色影片就制成了 。
有了这种新技术 , 彩色电影便呈现出了黑白电影无法施展的魔法 。 “特艺色彩”新工艺 , 宣告了电影可以用彩色的眼睛忠实地记录下周身的世界 。 电影的发展 , 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
科技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三次标志性的飞跃?
文章图片
1939年 , 彩色电影《乱世佳人》上映 , 当郝思嘉一袭红衣出现在人群中时 , 顿时成为广场中的焦点 , 成为了那道闪耀着生命力的光芒 。 而《绿野仙踪》 , 更是用彩色创造了一个之前只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仙境 。 若是黑白片 , 此类电影的艺术魅力和亮色则无以显现 。
电影的彩色工艺 , 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发展 。 1950年代 , 出现了伊士曼彩色系统 , 使得单卷底片瞬间就能记录整个看得见的光谱 。 然后 , 通过洗印就能够放映 , 拍摄彩色影片变成越来越简单 。
科技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三次标志性的飞跃?
文章图片
第三次飞跃:从2D到3D
最早的3D电影出现在1953年 , 但那时的技术比较粗糙 。 而且 , 由于资金所限 , 当时只能拍摄短片 。 真正意义上的3D电影 , 是直到本世纪初才兴起 。
2003年 , 由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导演的《非常小特务3》 , 首次使用现代3D技术 。 影片一上映 , 便迅速攻占了北美各大影院 。 最终 , 该片收获了1.11亿美元票房的亮眼成绩 。
由于当时其他国家并没有多少3D影院 , 《非常小特务3》也就只是在北美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 但该片的出现 , 无疑预示了3D立体电影的巨大市场潜力 。
科技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三次标志性的飞跃?
文章图片
3D与2D的不同 , 在于观众在感受到“上下”和“左右”两个维度的基础上 , 增加了“前后”这一新的维度 。 因此 , 电影的造梦功能又一次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展现 。
科技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三次标志性的飞跃?
文章图片
《阿凡达》所创造的奇迹 , 让所有人不得不承认:之前的各项技术革新 , 只是为电影的第三次飞跃夯实基础;之前的两次飞跃 , 只是这次飞跃的前史而已 。
卡梅隆之后 , 技术日趋成熟的3D立体电影开始扎堆出现 。 不论是真人电影 , 还是动画长片 , 3D立体电影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 。
科技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三次标志性的飞跃?
文章图片
当《阿凡达》风靡全球之时 , 美国RealD公司宣布:要在未来十年内 , 让观众摆脱最后一道障碍——摘下3D眼镜 , 直接裸眼观看 , 真切感受立体效果 。 卡梅隆也憋足了劲 , 决心在《阿凡达2》中实现裸眼3D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