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爱武:智能时代正在到来,未来已来( 二 )


这个“AI主播”是依托搜狗人工智能的人脸关键点检测、人脸特征提取、人脸重构、唇语识别、情感迁移等多项前沿技术 , 结合语音、图像等多模态信息进行联合建模训练后 , 生成与真人无异的AI分身模型 。 从最终的呈现形式来看 , “AI主播”相当于是真实新闻主播的一个“分身” 。
AI抗击新冠肺炎病毒和疫情
自2020年以来 , 全球新冠疫情反复 , 极大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 威胁着我们的共同利益 。
全球的科研人员争先恐后地利用AI技术来对抗新冠病毒 , 加快了对新冠病毒疫苗的搜寻 。 中国多个机构合作开发了一种可在CT扫描中检测Covid-19的AI模型 , 其准确度超过90% , 模型代码的下载量超过了数百万次 。 美国某生物技术企业使用AI技术来优化mRNA序列以转化为可以测试的分子 , 加速了疫苗的研发过程 , 其疫苗于2020年12月获得美国官方的批准 。
消毒是疫情期间各公共场所的重中之重 。 如果医院每天要完成至少3-4次的全面积全方位消毒 , 人工的投入就是个大难题 。 智能消毒机器人能代替大量人力 , 全天候不间断地完成消毒任务 。
无人机在疫情中也发挥出巨大的价值 。 在多地的疫情防控宣传中 , “无人机+小喇叭”成为“网红模式” 。 除了喊话式移动传播防疫知识 , 在一些地区的疫情防控中 , 还运用具有红外线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 , 实现远程、无接触式测量居民体温 , 更好地开展疫情防控的日常登记和摸排工作 。
口罩在疫情期间成为了绝对主力 , 戴口罩也成了一种“另类风尚” 。 研究人员发现 , 由于肌肉收缩、发声量增加和传输损失等原因 , 戴上口罩会影响语音的效果 。 于是 , 有人开发了一套AI系统 , 根据一个人说话的口音“听出”是否佩戴口罩 , 检测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商用水平 。
智能技术在疫情中也给我们带来些许温暖:聊天机器人提供了合成的虚拟朋友 , 让被隔离的人们能聊天交流、不再孤独;视频会议公司为在线办公的人们提供AI模型 , 可以过滤背景噪声 , 并将睡衣一键转变成虚拟的商务正装……
智慧冬奥
准确识别运动员动作的智能裁判、多种功能服务的智能机器人、AI手语主播、直播间的数字虚拟人、L4级别的无人驾驶车……各类智能服务场景随处可见 。 智能技术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增添了智慧元素 , 打造了一场科技感十足的奥运盛会 。
智能机器人更是北京冬奥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有机器人炒菜 , 有机器人做饺子、馄饨、汉堡、薯条 , 咖啡机器人按手冲咖啡流程制作咖啡 , 调酒机器人能像调酒师一样调出美味的鸡尾酒……无论中餐西餐 , 餐饮机器人都得心应手 。 巡检机器人代替安保人员负责安保巡查、口罩检测预警和测温、手部消毒等 。 物流机器人在污染区、缓冲区、洁净区安全运送物资 , 提高馆内物资流转高效性和安全性 。
足以“以假乱真”的数字虚拟人也纷纷亮相北京冬奥会 。 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不仅能将文字、音视频等内容翻译成手语 , 还能实时演绎动作表情 , 为听障人士观看比赛提供便利 。 新华社虚拟人REAI做奥林匹克公益宣传;气象虚拟人冯小殊播报气象信息……
高度自动驾驶L4级别的无人驾驶首次在冬奥会上正式成为交通服务 。 一百多台无人驾驶车在首钢园区各显所能——百度、北汽等的无人驾驶车和九号公司的三轮自动滑板车提供交通接驳服务;新石器的无人售货车俨然就是移动的“小卖部”;美团的无人配送车提供货物配送 , 等等 。 除了首钢园区的无人驾驶车 , 连通北京、张家口与延庆三大赛区的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也在全球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