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大军未动,粮草先行,ITX机箱大功率电源预留升级空间( 二 )


电子产品的售后问题也很重要 , 这款电源厂家承诺10年换新 , 而且只换不修 , 足够让人眼前一亮!

小巧当中藏厚道 , 各类接口相当齐全 , 对于ITX机箱而言这些模组接口明显是配置富余 , 满足高端配置需求 。

对于一款SFX电源而言 , 这种ATX模组电源才会配置的多条模组线确实是有点过于丰富 。 也许是为了客串ATX电源时不失方寸 , 750W的白金电源底气十足 。

超频三家的东西一向是性价比不错 , CPU散热我选用超频三降龙V53W下压式散热器 。 与电源一样 , V53W也是采用92mm的风扇 , 不同的是 , 这是一把带框风扇 , 周边的外散气流也被边框笼络 , 最大化压入下方鳍片 , 带来二次降温的加成 。

V53W扣具支持12代CPU , 双平台实现向下全支持 , 适用范围很广泛 。

众所周知热管数量越多 , 散热效率越高 。 下压式散热器大多采用4热管设计 , V53W的5热管设计可以有一定的优越感 , 可以解决高功率CPU散热问题 。

鳍片也不含糊 , 52片鳍片整齐排列 , 搭接紧凑 , 空隙均匀 , 让热量最快散播在周围空气中 。
五热管双向交叉其中 , 紧密环抱 。

整面纯铜铣平处理 , 与CPU接触面更加平整 , 散热硅脂会被压至薄薄一层 , 即使导热硅脂热传导效率不俗 , 但能少则少 , 接触越紧密 , 热量消散才更快 。

ITX受限于空间 , 散热问题一直是业内头疼问题 , 电源及CPU散热器是机箱内重要的散热元器件 , 我还是使用周身全部散热孔的超频三蜂鸟i100 pro机箱 。

ITX机箱的下压式散热器大多采用主板预装模式 , 需要提前将CPU、散热器、内存条安装至主板上 , 再将整个主板塞入机箱内 。
这个主机使用的环境并不要求高性能 , CPU我没有选择高热量的11代及12代 , 选择了10代性价比的10105 。

散热硅脂并不是一劳永逸 , 使用时需要注意更换;对于CPU、显卡等发热大户 , 散热硅脂一般每半年左右就需要换一次 , 选择好一些的硅脂很有必要 。
散热硅脂我一直使用九州风神的EX750 , 这款国产硅脂的稳定性很好 , 性价比也合适 。

EX750针管式封装可以保证长期、多次使用 , 密闭性很好 , 随涂随用;硅脂黏度相对略高 , 不会随意流淌 , 包装内为用户准备了小刮板 , 散热硅脂刮平处理 , 这样原则上更均匀 。

硅脂涂抹成如何形状最好 , 大众普遍推荐“X式”与“九点式” , 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 , 拉几条横条也是可以的 。 我一般比较喜欢“X式” , 这种涂抹方式最省心;“九点式”我也试过 , 总是因为九个点距离不均而犯强迫症 , 这不给自己找不爽么……
总之 , 涂抹均匀即可 。

受制于机箱内空间尺寸 , 主流下压式散热器均使用快装设计 , 在主板入机箱前就把CPU&散热器、内存条、M.2 SSD等硬件提前预装 , 然后整个主板丢进机箱中固定即可 。

让我觉得很舒服的是这一堆扁平的模组线 , 摸起来比大多数模组线都要软 , 实际装机时候柔软的模组线简直不要太舒服!在ITX机箱小空间内走线更方便 。

机箱是超频三家的产品 , 为了更精确安装 , 我也同样选择了匹配的显卡转接线 , 原汤化原食 , 尺寸、传输效率更稳定 。

最近显卡价格一降再降 , 让我也即将看到黎明 。 30系显卡价格尚未恢复平价 , 家中GTX1070也只能继续老骥伏枥 。 搭配显卡转接线让显卡侧装 , 完成合体 。

左侧孔洞为电源及CPU散热器提供散热空间;右侧孔洞则让显卡恣意散热 。 谁还说ITX散热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