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小米还需内练一口气( 二 )


在布局线下渠道的同时 , 雷军也在建智能工厂 , 2020年投产了第一期 , 去年7月第二期也开始在北京昌平正式动工 。 在雷军的设想里 , 第二期智能工厂要做到年产1000万部高端手机 。
伴随着高端进程的 , 还有小米疯狂的人事地震 。
这三年 , 小米招兵买马引进了无数业内知名人士作高管 , 不断进行组织架构或人员调整 , 尤其是去年 , 短短一年时间就调整了35次 。
金立集团前任总裁卢伟冰、被称为高端营销大师的魅族高管杨柘、小辣椒手机联合创始人王晓雁、天语手机高管汪凌鸣、中兴手机CEO曾学忠、努比亚高管苗雷以及有着“挖人狂魔”之称的碧桂园原副总裁彭志斌等人 , 都变成了雷军的手下大将 。
某种程度来说 , 小米是在通过引入不同领域的高管去打开小米高端的可能 , 但这些人来得突然 , 离开得也很快 , 比如杨柘、常程等人如今都已经与小米和平分手 。
外部引进高管需要与企业的战略方向和价值观达成高度一致 , 才能在企业中发挥出最大价值 , 不断离开的高管也从侧面也反映出了 , 小米想从内而外改变自身低端形象的道路 , 走得不通畅 。
甚至在2020年的时候 , 时任小米高管的王嵋还曾发表过言论:我们小米认为未来天下 , 得屌丝者得天下 , 一定是年轻人的天下 , 当然以后年轻人不屌丝了 , 所以我们要做高端机了 。
虽然王嵋付出了离职的代价 , 但也抹不去人们对小米品牌等于性价比的认知 , 就像去年 , 为了树立高端品牌形象雷军花200万换了个logo , 可依然换不掉消费者心中对小米的品牌心理定位 。
发力线下、建智能工厂、频繁的人事调整与变动之下 , 小米高端化3年的成绩其实并不好 。
3月份的2021年报显示 , 小米的人均消费只有14.3元 , 而其对标的苹果人均消费超过70元 , 而前两天的最新财报中 , 2022Q1小米全球智能手机ASP为1189元 , 尽管比去年整年的1097.5元高了些 , 但与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ASP为2178元相比 , 还相差太多 。
缺失的话语权明明做了改变 , 却始终填不满与高端之间的鸿沟 ,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专利 , 真正阻碍小米走向高端的最大障碍 , 是手机核心专利的研发 。
如同赵明所言 , 人们经常评价智能手机的发展开始内卷 , 所谓内卷就是在低层次的重复 , 或者说只有微创新 , 消费者需求升级的同时 , 手机市场的竞争维度也在发生变化 。
以往注重营销、单纯比拼性能数据的时代已经过去 , 高端手机的突破不仅是要不断地去解决痛点 , 还必须要有引领性的技术创新 。
但在硬核专利这个层面 , 小米没有话语权 , 而没有话语权 , 就意味着低姿态 , 以及被拿捏 。
雷军做小米手机1的时候 , 为了获得高通的智能手机芯片 , 高通让林斌等两个月 , 林斌就只能等两个月 , 见面后到签约 , 又花掉两个月的时间 , 再到与高通产品部门对接并拿到产品规格 , 又花了三四个月时间 , 最后才定下芯片的专利授权 。
枪和子弹都在对方手里 , 什么时候扣下扳机 , 只能别人说了算 。 于是 , 小米每卖出一台手机 , 都要向高通支付专利费用 , 小米卖得越多 , 给高通的钱也就越高 。
这种在专利上的掣肘 , 在小米计划出海发展时 , 越发明显 。
众所周知印度是小米的重要海外根据地 , 但实际上最开始雷军的野心不在东南亚 , 而是在欧美 。

2013年 , 雷军挖谷歌墙角 , 找来巴拉(Hugo Barra)操刀海外市场 , 正是由于专利问题 , 小米在欧美市场无法落地 , 进而转战印度及巴西等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