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靠口吐芬芳,爆火全国!中国最“不正经”顶流,为何被全网封神?( 二 )


新晋段子手余华 , 艺高人胆大 , 永远一视同仁 。
无论是文坛大将 , 还是茅盾文学奖作家 , 都能成为余华的脱口秀素材 。 记者问如何评价莫言的《生死疲劳》 。
余华 , 直接敬上一串非常优美的中国话 。
“看了莫言的书让我很嫉妒 , 妈的 , 写的这么NB , 卧槽 。 ”

没想到 , 知识份子的顶级赞美 , 就是国粹三连 。
莫言都快70的人了 , 在余华嘴里成了“爱哭鬼” 。

史铁生 , 当时堂堂北京作协副主席 , 一提起他 , 想起的都是一个疾病顽强抗争的铁汉子 。
有一次余华、莫言、刘震云、史铁生一起去沈阳 , 到了沈阳之后 , 他们在篮球场上 , 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 。 还让史铁生坐着轮椅被迫当起了守门员!
对面踢球的谁也不敢踢 。
史铁生:你们礼貌吗?

余华 , 堪称记者最难搞的人 , 采访永远不按牌理出牌 。
“您曾说自己走在中国文学前列 , 现在仍然这么认为吗?”
“我心里边还是把我放在前列的 , 但是别人是不是承认 , 那我无所谓 , 反正已经有些人认为我不在了 。 ”

作为在逃喜剧人 , 余华总是说着废柴的话 , 干着天才的事儿 。
按现在来说 , 余华是所有创业公司老板最看不上的那类人 , 面试都过不了第一轮 。
别人问他为什么写作 , 他说 , 想睡懒觉 , 不想上班 。

余华毕业之后 , 干了五年牙医 , 余华每天拔8个小时的牙 , 拔了一万多颗之后 , 彻底厌倦了自己的这份工作 。
当时 , 余华经常站在的窗前 , 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 , 心里十分羡慕 。
于是 , 余华认真琢磨了一下进文化馆的三条路径:作曲、画画、写作 。
前两样他都不行 , 写作只要认字就行 , 这事儿能干 。

写完之后 , 就是漫漫海投之路 。 最后 , 《北京文学》邀请余华去北京改稿 , 杂志社说 , 结局不够光明 , 只要把结局改光明了 , 就能发表 。
照理说 , 文人都有点骄傲的个性 , 但我们的余华老师再度发表了自己的躺平言论:
“只要给我发表 , 我从头到尾都可以给你光明 。 ”

余华如愿调去了文化馆 。 上班第一天 , 余华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 , 想试探一下这份工作到底有多爽 , 结果发现 , 自己是第一个到的 。
最终 , “反内卷第一人”余华得出结论:这个单位我可来对了 。

从牙医跨行转型作家多难 , 他不讲;
从零基础小白到一稿就发表到《北京杂志》上 , 轰动小县城 , 他也不讲 。
余华干着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天才的事儿 , 却讲出了年轻人“反内卷”的愿望 。

反矫情大师 , 才是余华的顶流密码反矫情大师 , 非他莫属 。
余华在中国文坛到底算什么地位?
可以说 , 中国的主流文学作家 , 一种是比较洋派的 , 一种是表面土 , 实际洋的 , 还有一种叫余华 。
余华一个人 , 就是一个文学派别 。 余华刚火那会儿 , 业内人士给出的评价是:这个“古怪而残酷”的青年作者 , 用他辛辣锐利的文风 , 敲开了中国当代文坛的大门 。

但在采访中 , 余华总是亲手把每一个试图扣在自己头上的高帽子摘下来 。
一切刚开始严肃正经的高端采访 , 都被余华引导的接地气 。
记者让大师余华解读下中国作家和法国作家的区别?
如果是一般作家 , 被问到这个问题时 , 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大概率会从两国文化、生活方式、历史影响来给不懂文学的人上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