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苹果造车被曝“熄火” 我国自动驾驶探索加大“油门”( 二 )


在各地纷纷试水自动驾驶的背后 , 是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技术标准制定、准入管理等方面的齐头并进 。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 , 目前我国正在推动自动驾驶基础平台、车载操作系统等的联合攻关 , 搭建测试验证公共服务平台 , 加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同时大力部署5G通信设备、路侧联网设备等基础设施 , 不断扩大车载联网终端装车应用规模 。
在技术标准方面 , 我国已建立智能网联汽车“十四五”标准体系 , 发布乘用车自动紧急制动、汽车信息安全等多项标准 , 申请整车信息安全、软件升级、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立项 ,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协调 , 2021年提交技术提案50多项 , 整体工作进度与国际保持同步 。
目前 , 我国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搭载率提高到20%左右 , 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车搭载率超过30%;车载基础计算平台实现装车应用 , 车规级激光雷达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开放测试区域5000平方公里、测试总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 , 发放道路测试牌照800多张 , 3500多公里的道路实现智能化改造升级 , 大型港口货运车辆自动驾驶应用占比达50% 。
技术迭代 , 其他相关问题需同步跟进
“从全球发展水平来看 , 我国在自动驾驶产业基础、政策力度、人才储备等方面都有不错的积累 , 且自动驾驶技术相关的智能网联、信息安全、云控平台、编队技术等领域 , 都与世界各国齐头并进 。 ”殷国栋说 。
不过 , 在殷国栋看来 , 如果想在没有人工驾驶参与、没有设计运行范围限制的条件下 , 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 至少在车辆的感知、决策、执行系统等方面还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 。
“L5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和在混合交通下的驾驶安全 。 ”殷国栋解释 ,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 , 追求的响应速度在秒级以下 , 感知系统要能快速实时地处理复杂的天气、道路、移动物体等信息 。
“现在感知的难点在于场景不够丰富 , 需要建立一个场景模型库来训练汽车的感知系统 , 让它能够在各种复杂的行驶场景中都能做出精准判断 , 例如在闹市区 , 有人横穿马路 , 宠物突然冲过来 , 周围车辆突然变道时该怎么处理等 。 ”
决策系统则要根据高精度地图精准定位 , 对行车路线进行局部优化和全局优化 , 并根据路况情况随时调整 , 这涉及5G、北斗导航、车路协同、与交通信号灯的交互等多种技术的融合 。 “决策系统要解决在信号微弱的情况下如何辅助定位这个问题 , 例如过隧道、山洞 , 或者穿行在高楼大厦间 , 信号被阻隔时该怎么判断 , 车距最大误差要能定位到毫米级 。 ”殷国栋说 。
“而执行系统最关键的是汽车底盘控制系统 , 其中转向灵敏度要提高 , 要符合自动驾驶的快速响应速度 。 而自动驾驶汽车基本都是基于纯电动汽车来设计的 , 所以轮毂电机驱动的底盘系统更能确保车辆的快速响应、精准制动 , 满足智能化和电动化的精确需求 。 ”他坦言 , 这意味着汽车的底盘系统要重构 , 包括转向、制动、驱动以及悬架系统都要重新设计 , 也就是现在科研和市场追求的智能底盘系统 , 可自主适应传感、决策的需求 , 以提高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等级 。
在殷国栋看来 , 与技术迭代需齐头并进的是 , 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还需要法律依据、厘清交通事故权责等问题 。
中国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何时能梦想照进现实?按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制定的路线图 , 到2025年 , 我国高度自动驾驶汽车要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 到2035年 , 高度自动驾驶汽车要实现规模化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