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40G 的传输速度,内置Nvme,Yottamaster 雷电3拓展坞体验( 二 )


双头插座比较通用 , 也不会额外占据更多的插排位置 。
小巧的十字螺丝刀用于拆卸拓展坞背面的硬盘盖 。
这根雷电 3 数据线采用了编织线的材质 , 耐磨抗折 , 长度 0.5米 , 40Gbps 就是专为内置的 M.2 硬盘传输数据准备的 , 家里的 C-TO-C 数据线基本才支持 10Gbps 的传输速率 。
Yottamaster 这款拓展坞的型号是 MS5 , 以下就简称 MS5 吧 , 机身的配色是金属灰 , 和我的 MacBook Pro 还挺搭的 , 比较显眼的就是这个 Logo 浮雕了 , 看上去总想到了变形金刚的标志 。
这款拓展坞的体积比 iPhone 12 略大一点 , 全金属材质也略重 , 放在桌子上比较稳 。 MS5 拓展坞两端有一个弧度 , 整个机身的边缘摸起来都比较圆润 , 没有咯手的感觉 。
正面有三个 USB3.0 接口 , 注意看下方的小图标 , 左边两个支持 5Gbps 的速度 , 右边是 10Gbps 的速度 , 需要连接高速硬盘就连第三个 USB3.0 接口 , 旁边是 Type-C 接口 , 也支持 10Gbps 的速度 , 供电 15W , 这个孔一般留着给其他设备充电用 。 还有一个 3.5mm 的耳机接口 , 方便给没有耳机接口的主机使用 。 感觉正面相比普通的拓展坞少了一个 SD、TF 的读卡器 , 只能自备一个 SD 读卡器了 , 好在正面 USB 接口比较多 。
两端都有一个散热孔 , 一个是进风口 , 一个是出风口 , 因为内置了硬盘 , 所以是风扇主动散热的设计 。
背面的接口也比较丰富 , 一个 DC 电源接口 , 一个千兆 LAN 口 , 这里的两个雷电 3 接口都是满血的 , 全部支持 40Gbps 的传输速度 , 所以 IN 接口是接 MacBook Pro 的 , 最高支持 60W 供电 , 刚好满足 M1 Pro 的充电功率 。 OUT 接口就可以连接支持 USB-C 接口的显示设备了 , 旁边还有一个 DP 接口 , 支持高达 8K@60hz 的显示器设备 , 虽然暂时没有这么好的显示器 , 也起码为未来预留了升级空间 。 也就是说 MacBook Pro 通过这个 MS5 扩展坞 , 可以同时接驳两个外接显示器 , 同时显示 4K 。
背面有四个硅胶脚垫 , 在右侧可以看到明显的一个小盖板 , 两个螺丝就暗示 M.2 硬盘是放在这里了 。
安装 M.2 固态硬盘之前我用的是 ROG 的 Nvme 固态硬盘盒 , 颜值高 , 可惜最高速度也只接近 10Gbps
里面装的是海康威视的 C2000 Pro 2T 固态硬盘 , 很明显限制了读写速度 。
不多说了 , 是时候释放 C2000 Pro 的性能了 , 该给它换个房子了 , 开拆 。
用自带的螺丝刀轻松卸下两个螺丝 , 注意这 2 个螺丝可别弄丢了 , 一会就知道它的特殊性了 。
开盖后可以看到两排 M.2 的接口整齐的排在一起 , 为了区别开 , 硬盘盒外标注了 SATA 和 NVME , 这样老式 M.2 的 SATA 接口的硬盘也能兼容 , 分别支持最大 4T , 总共 8T 的扩展空间 。 下面这个小风扇直抵硬盘吹风 , 散热是完全不担心了 。
注意这里可以看到长度固定是 2280 的螺丝孔 , 再短的都没办法固定 。
在安装 C2000 Pro 2T 硬盘的时候 , 我还愣了一会 , 怎么没找到硬盘固定的螺丝 , 难道是漏发了?再结合里面只有 2 个螺丝孔我才回想起来 , 原来这个螺丝孔是和外侧共用的 , 也就是说给硬盘带上散热片 , 直接盖上盖子 , 一个螺丝就能实现固定硬盘和外盖的操作 , 还真是简单粗暴 。
使用体验摆在桌上 , 全线插满 , MacBook Pro 只需要一根线连接 , 还是挺清爽的 。
我的 MacBook Pro 还算自带了一个 SD 接口比较方便 , 平时也会随身带一个 SD 读卡器 , 如果要多卡拷贝 , 可以直接插在拓展坞 MS5 的前置 USB3.0 接口上 。
背面的接口几乎都插满了 , 因为目前只外接了一个显示器 , 小米最新的 4K 显示器 , 刚好也支持 USB-C 输出 , DP 接口就等着以后入手 8K@60hz 的显示器再升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