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你没读过的App用户协议有哪些“坑”?( 二 )


第五“坑”:个人信息转送第三方 。 一款购物App的用户协议称 , 对于消费者的视频、照片、文字等 , “(平台)均享有永久的、无期限及地域限制的、完全免费的使用权” , 并且“有权将其许可给任何第三方使用”“实际行使时无须另行征得您的同意” 。 袁康认为 , App在初始协议里就征得了将用户数据与第三方分享的授权 , 相当于让用户放弃了对未来个人信息流通转让的审查权利 。
用户协议可否清单制?
左晓栋等多位专家认为 , 一些App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有通过晦涩难懂的文字浑水摸鱼的嫌疑 , 呼吁通过清单制简洁明了地列出消费者需要了解的内容 , 降低阅读门槛 。
今后要进一步规范App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袁康等呼吁 , 用户协议普遍内容繁杂 , 有必要从用户便捷阅读需要出发 , 将与用户关联的重要部分在协议前面突出显示 , 类似上市公司年报和学术论文摘要 , 方便用户了解隐私协议核心内容 。
“相关协议还要进一步明确‘必需信息’‘第三方’等核心要素的范围 , 不能含糊地概括为‘可能向第三方披露’ 。 在分享用户信息的时候 , 也要将敏感的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 。 ”袁康说 。
压实手机应用市场的责任 。 陈旭辉认为 , 监管部门可抓住手机应用市场这个“关键少数” , 明确其上架违规App的相应法律责任 , 推动其从上架App的源头上做好把控工作 。
此外 , 要提升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 , 加强执法力度 。 左晓栋认为 , 青少年、大学生等群体熟悉App , 有较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 可以成为推动完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的主力军 , 律师等职业力量要积极加入 , 形成违规必举报、举报必查处的良性循环 , 逐步促进协议内容落到实处 。 □采访人员 王井怀 刘惟真 天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