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三个“叛徒”造出芯片半壁江山( 二 )


直到1978年英特尔才推出了著名的16位处理器8086 , 其实刚推出的时候 , 这款处理器也没引起多大轰动 。
转折点在1981年 , IBM为了加快研发进程尽快抢占PC市场 , 没有选择自主开发处理器而使用了英特尔现成的8086 , 英特尔也算是上错轿子嫁对郎 , 成功被IBM带火了 , 正是在这一年英特尔开始进行大规模重组 , 逐渐降低了储存器在公司业务的比重 , 将更多的资源倾倒在了微型处理器上 , 并停止技术对外授权 , 独自打造芯片产业链 , 研发、生产到包装 。

看到市场反响不错 , 英特尔干脆顺水推舟 , 一年后做出了与IBM完全兼容的第2代PC处理器80286 。
随着IBM的大杀四方 , 英特尔也开始逐渐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 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就是RISC在行业内的盛行 。
上个世纪的程序员比现在的程序员们惨的多 , 他们没有也没有C语言 , 也没有Python , 甚至连个复制粘贴键都没有 , 所以在敲代码的时候 , 他们只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输入 , 现在的程序员更多拼的是脑力 , 但那时候的程序员拼的更多的是体力 。
整天敲代码敲得头痛 , 于是就有程序员想了 , 能不能把常用的代码做个合集 , 用一串更短的代码去表示代码 , 于是就在这波套娃的操作中 , RISC诞生了 , RISC的诞生是不少程序员的福音 , 但对于英特尔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
因为当时英特尔的主流编程技术为CISC , 与RISC相比 , 指令条数更多 , 复杂程度更高 , 指令格式也更复杂 , 加上那时的英格尔已经基于CISC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编程体系 , 想要短时间内推翻这一系列的算法并进行革新并不是太现实 , 于是英特尔从市场上打起了主意 。
当时市面上使用最多的是windows系统 , 只要跟微软打好关系 , 那就不愁一片没有销路 , 处理这种事就得搬出CEO安迪·格鲁夫了 , 几番谈判下来 , 他不仅从比尔盖茨那获得了windows系统的授权 , 还捎带着把英特尔的标签印在了windows的电脑上 。

此后的windows系统只能够在X86的CPU上运行 , 而英特尔也随着windows系列用户的逐年增多而稳住了市场地位 ,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windows和英特尔被紧紧捆绑在一起 , 让很多消费者都产生了一种消费习惯 , 有windows和英特尔的电脑才是真的好 。
进入90年代后 , 英特尔和AMD这对老冤家为了抢夺行业一哥的地位 , 大张旗鼓的搞起了军备竞赛 。
这个阶段 , 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广告投放 , 英特尔都下足了功夫 。
2000年互联网金融危机爆发 , 硅谷的许多小公司顷刻倒塌在这场风暴中 , 作为拥有完整供应链与市场的英特尔 , 虽不至于倒闭 , 却也元气大伤 , 奔腾4的“胶水双核”的乌龙 , 更是让英特尔名声大损 。 逼得CEO在公众场合下跪道歉 , 没办法都是为了生活 。这几年的时间里隔壁AMD的FX系列芯片如日中天 , 英特尔却难改萎靡的状态停滞不前 。
这时候有个叫乔布斯的人找到了英特尔 , 希望他们能够基于移动端定制一块芯片 , 当时的英特尔虽不景气 , 但面对小小的手机厂商根本没放在眼里 。
直到2007年苹果1 , 正式发售掀起了一波新的移动通讯革命浪潮 , 英特尔才后知后觉肠子都快悔青了 。

不过在苹果做手机的时候 , 英特尔也没闲着 , 2006年发布的酷睿二处理器1.86GHZ的高频次与更低的频耗成功出圈 , 算是给英特尔赚回了一波面子 。
由于错过了移动市场发展第1波红利期 , 痛定思痛后 , 于2013年推出基于低功耗X86架构的手机 。 但用过了高通、三星的手机处理器后 , 英特尔的手机处理器实在在难入消费者的法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