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核|宇宙天体的“内心”到底什么样?( 二 )


不久前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孙建等人预言 , 巨行星内部存在超离子态硅—氧—氢化合物 。
长期以来 , 关于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巨行星们内部物质存在很多争议 , 目前有冰巨星和岩石巨星两类行星模型 。 冰巨星模型可以解释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磁场 , 而磁场与行星内核紧密相关 , 但这种模型不能解释所有对它们的观测数据 , 如行星大气中的氕氘比例 。 岩石巨星模型则可以解释氕氘比例 , 并且其冰岩比例与柯伊伯带天体相近 , 更容易解释行星的起源问题 , 但是缺少导电物质来解释行星磁场 。 此外 , 天王星与海王星核幔边界的结构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 一般认为 , 天王星与海王星的地幔主要由水、氨和甲烷组成 , 核心为石质 , 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 。 目前尚不清楚 , 二者在核幔交界处是有清晰的边界还是渐变的过渡区 。
孙建等人利用晶体结构搜索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预言了多种硅—氧—氢化合物 , 并发现其中的二氧化硅—水与二氧化硅—氢两种化合物的超离子态范围 , 正好符合天王星与海王星核幔边界附近的温度压强条件 。 研究表明 , 硅—氧—氢化合物的超离子相可能是天王星与海王星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类研究天体核心的脚步从未停歇
“实际上 , 与对其他天体核心的了解相比 , 我们对地球核心的认知还是很多的 , 地震学仍然是认识地核的主要手段 ,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高温高压的实验和计算模拟 , 对某些天体核心性质进行研究 , 但这个研究难度就大得多了 。 ”何宇说 , 尽管难度很大 , 但人类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
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表明 , 类地行星在宇宙中十分普遍 。 由于它们距离地球过于遥远 , 对它们进行研究难度非常大 。 金星虽然是人类探索的第一颗太阳系内行星 , 但由于金星登陆难度太大 , 科学家便转移了目标 , 转而探索火星 。
事实上 , 火星的直径只有地球的一半 , 体积只有地球的15% , 引力也只有地球的38% , 而且火星已经处于太阳系宜居带的边缘 。 因此 , 研究火星有助于人类预测类地行星的成分和大气层 。
何宇表示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收集到了经过火星内核的火星地震信号 , 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地外行星核 。 不过由于数据量不足 , 科学家还是不能确定 , 火星是否有个固态的内核 。
2018年 , “洞察号”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 , 并于2019年4月首次探测到火星地震 。 与地球上发生的地震相比 , 火星震动强度显得微不足道 , 但每次火星震动都能揭示火星内部构造 , 通过研究地震波如何穿过行星的不同层 , 科学家可以推断不同层的深度和组成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火星震动相当于给火星拍摄了一张X光片 , 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火星地幔和地核之间的深边界反射的地震波 , 来测量火星地核的大小 。
【地球内核|宇宙天体的“内心”到底什么样?】何宇表示 , 今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开启对灵神星的探索之旅 , 这个小行星非常特别 , 主要由铁镍合金组成 , 可能是早期行星的核心残骸 , “这次探索将确定它是否是行星核心 , 这对于我们认知地球以及其他行星的核心十分重要 。 ”◎实 习 生 兰  霞  陈芳芸 采访人员 何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