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 不轻易在网上“晒”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内容与资料 , 对于一些容易造成自己信息泄露的资料 , 如快递、外卖订单 , 应及时妥善处理 。
四要主动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 如果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 , 可拨打12345、12315进行投诉、反映 , 或登录广东省消委会官网投诉维权 。
“虚假种草” 虚假“种草笔记”实则是广告
根据“达人”的“种草笔记”去“打卡” , 却发现货不对板……近年一些虚构消费经历的“种草笔记”“网红测评”误导消费 , 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 。 陈北元指出 , 过去网购平台由于存在“虚假好评” , 让消费者转投一些消费达人的“日记”“测评” , 但现在这些打着消费体验旗号的评价文章也出现了虚构的情况 。 在他看来 , 这类评价文章如果目的是营销、导购 , 那么实际上是一则广告 。
因此 , 陈北元认为这类文章也应遵守广告法的规定 , 包括不能进行误导性陈述 , 不能虚假宣传等 。 此外 , 进行这类评价的网红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如果构成虚假宣传、消费欺诈 , 可面临“退一赔三”的法律责任 。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避坑”呢?陈北元指出 , 消费者应尽量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商家比较 , 多元化获取信息 , “货比三家 , 挣脱商家营造的‘信息茧房’ 。 ”
陈北元指出 , 若消费者基于评价文章发生了消费行为 , 后来发现货不对板 , 消费者可以投诉或起诉商家和网红 。 “网红往往会告诉消费者是哪个品牌 , 或者告知购买链接 。 无论是提供品牌还是链接 , 一旦发生了货不对板等情况 , 消费者可以把网红和商家一并起诉 , 由法庭来判断网红是否存在导购 。 ”
【消委会|遭遇“大数据杀熟”?这份避“坑”指南请收好】陈北元介绍 , 对于消费者来说 , 可以向法庭提供浏览记录、购买记录等证据 , 还可以向法庭申请调查令 , 责令相关平台提供相关数据 。 或者法庭会进行举证责任的分配 , 若法官认为商家掌握这方面信息 , 则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
- 科技计划项目|打破“数据孤岛” 政策精准秒达
- 科学影响力|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发现“被引用量”前1%论文中国超过美国
- 发票|“吃一顿饭,竟要扫3次码关注两个公众号!”
- AR玩家|AR让工人变“超人” 远程协作如亲临现场
- 老年人|部分手机App“收割”老年群体调查
- 病毒抗原|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利于“早发现”
- 调查|直播带货投诉量猛增九成!这四大“坑”,您踩过么?
- 他们在朋友圈晒起了“奖状”,老自豪了……
- 关于美半导体,台积电突然出现“变动”!外媒:只有靠三星了?
- 荣耀magic|别让手机当众成为“内鬼” 荣耀Magic4系列实现你的声音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