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Android 手机屏幕四边等宽可以有,但没必要( 二 )

从 iPhone X 开始 , 到现在的 iPhone 13 系列 , 甚至到 iPad、MacBook Pro、Apple Watch , 都有四边等宽元素的体现 。
科技博主 John Gruber 在《设计即品牌(design as branding)》的一篇博客中 , 极力推崇了苹果的「制定一个目标 , 并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精进」这种设计哲学 。

▲ iPhone 的过去十年 , 与未来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 , 这篇关于苹果设计的播客有两个背景 , 一是发布于 iPhone X 之前, 二实则是 Gruber 反驳纽约时报的《苹果失去尖端设计》的专栏 。
彼时来看 , iPhone 7 系列的亮黑色已经是金属后盖的工艺顶峰 , 并非停滞不前 , 失去了尖端设计 。

▲ iPhone 7 亮黑色.
到了引领 iPhone 进入下一个形态稳定期的 iPhone X , 与 iPhone 4、iPhone 6 类似 , 它们都预示着不同时期 iPhone 的终极形态 。
正面全是屏幕 , 毫无遮挡 , 只剩下边框 , 便是苹果认为在全面屏时代下 iPhone 该有样子 。

▲ 传闻中的 iPhone 14 Pro , 距离真全面屏又近了一小步.
而在 iPhone X , 甚至到现在的 iPhone 13 系列中 , 苹果仅完成了四边等宽 , 如今它们正在跟刘海(FaceID)较劲 , 已经有了一些成果 。
同样地 , 四边等宽(加刘海)的形态也延续到后续的 Apple Watch、iPad Pro、iPad mini、MacBook Pro 等一系列苹果产品上 。

▲ 新 Macbook Pro 14 与 16. 图片来自:wsj
Design as branding , 设计是为品牌服务 , 而非单一的产品 。 好的品牌设计 , 就像保龄球一样笔直向前 。 不好的品牌设计 , 就好像钟摆一般来回摇摆 。
相对于所谓的「秩序感」 , 屏幕四边等宽的设计信条实际更接近与为品牌服务 , 也可以说是一种「家族化」设计 。
严格追求「四等宽」设计 , 为 iPhone 带来的就是一种品牌认知度 , 以及抛开 Logo 的一种品牌辨识度 。 (甚至你也可以说刘海也是如此 。 )
什么阻碍了 Android 厂商们用「四边等宽」屏幕? 大概分为两个时期 , 一个是工艺成本决定 , 另一个则是对产品线的考虑 。
iPhone X 的发布大概突出了三件事 , 一是过万的售价 , 二是 Face ID 结构光生物解锁 , 三是 COP 先进的封装工艺(在消费层面则是四等边、窄下巴) 。

当时 iPhone X 上的这块异形屏成本大概在 80 美元左右 , 而同代的 iPhone 8 Plus 的屏幕成本只有 50 美元 。
屏幕成本 , 以及为此而设计的边框 , 内部结构等等硬件成本也不断攀升 , 让 iPhone X 敲开了 iPhone 的万元时代 。

与此同时 , 随着异形屏幕成为主流 , Android 厂商也逐步入局 , 但面对定制屏幕和 COP 封装工艺的双高成本 , 它们只能取其一 , 也出现了「下巴」问题 。
倘若以「下巴」为基准 , 再去做四等边的话 , 设计师可能会提刀去见产品开发 。 此时 , 「非四等边」的设计风格便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一个选择 。

并且 , 为了极具冲击力的视觉 , 双曲面屏、瀑布屏等设计 , 也渐渐成为一个选择 。
随着 COP 封装的成熟 , 异形屏幕成本的降低 , 全面屏的 iPhone 也逐步下放至入门机型 , Android 阵营们仍然不肯拿出「四等边」的设计 , 反而更愿意去做曲面屏了 。
其实 , 这里还有一个节点 , 那就是 5G 网络 。

在拥抱超速的 5G 网络之时 , 也为终端设备带来了一些烦恼 , 发热和续航 , 需要更大的机身来中和 , 双曲面屏幕、弧形机身恰好是一个解决方案 , 更加坚定了「曲面屏」的选择 。
另外 , 如同 iPhone , 很多设计风格会在一年两年之后下放到中端设备 。 Android 们也会在旗舰产品上布局新技术、设计和规格 , 几次更迭之后逐步下放到中端产品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