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说人话系列:英特尔酷睿12代详解(2): 单核性能为何长期停滞?( 二 )


2013年 , 英特尔创造性的发明了3D晶体管工艺 , 从而可以让32nm缩小为更先进的22nm , 以便让摩尔定律延续下去 。 更先进的工艺带来更多问题 。 比如 , 平面排列的晶体管 , 现在成了堆叠 。 更高的单位密度 , 也造成了同样面积更大的延迟 , 更大的电阻 , 更高的热量 。 到了14nm时代 , 两倍于22nm的堆叠晶体管密度 , 让发热 , 电阻 , 漏电这些问题终于成了大问题 。 2015年 , 英特尔第一代14nm工艺问世 。 结果是令人惊讶的 , 那高昂的发热功耗 , 漏电带来的性能下降 , 让用户苦不堪言 。 甚至于 , i7-5700HQ笔记本处理器 , 它的设计温度就是105℃都属正常 , 而用户觉得英特尔脑子不正常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什么都soc的时代 , 英特尔14nm第二代却反集成化 。 将很多芯片功能拿出来放到主板 , 精简了部分CPU核心的功能 , 减少了芯片的发热跟漏电 , 这造就了6代酷睿i系列的成功 。 实话讲 , 6代酷睿i系列的能耗比追平2年前22nm的haswell架构 , 这是进步吗?而随着英特尔的不断打磨 , 14nm也随着后面+号的增加越来越好用 。 而可以预见的是 , 14nm时代 , 单核心性能同频率进步有限 , 更多是优化跟精简 。 6代酷睿i系列反SOC化来削减芯片提高能耗比 , 反而比较稳定 。

退化就是进化(确信)
本期结束 。 下期继续讲 , 如何在条件如此多限制的情况下有效提升CPU性能 , 看看英特尔是在工艺相同的情况下怎么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