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air|中国电商为什么越来越“散”?( 三 )


只不过改变了信息连接的模式 , 即电商平台实现了从“人找货”向“货找人”的进化 , 相当于以前是摆摊等人来买 , 现在则是主动上门推销 。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 , 改变的远不止信息连接模式 , 而是整个行业的范式 。
【比较优势胜出】
作为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 , 段永平曾多次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看不懂其商业模式 。 事实上 , 看不懂的又何止段永平 , 随着电商这潭水越来越浑 , 全球顶流机构也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
透过最新披露的持仓报告可以发现 , 达利欧一如既往的示好中国 , 对各大电商平台也是雨露均沾、不偏不倚 。 2021Q4 , 桥水对拼多多、京东、阿里巴巴等都增持了30%左右;高瓴完全与桥水反做 , 在去年四季度清仓了阿里巴巴 , 并大幅减持拼多多(持股量由281万股减至21.3万股);淡马锡则表示出了对拼多多的情有独钟 , 持仓从2.67万股大增至211万股 。
如果非要预判未来 , 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电商将进入一个割据而治、多元共存的全新时代 , 而并非外界所渲染的那样 , 走向“有他无我、有我没他”的角斗场 。
相较于消费者分层 , 这更是一个消费分层的时代 。
算法能解决“千人千面”的问题 , 但在“一人多面”的问题面前却束手无策 , 而后者更接近消费行为的本质 。 “多、快、好、省”等不同维度的消费需求可以融洽地凝聚在一个人身上 , 然后在不同平台分别得到满足 。
因此 , 平台基于用户在单一平台的行为偏好来进行消费者画像 , 并冀图以此为依据进行信息推荐与匹配 , 终究是徒劳的 。
年入百万的阿里P8能在京东上花几万元买一台高配电脑 , 但这并不耽误其在拼多多上下一单9.9元包邮的卫生纸 。
而从服务的供给方来看 , 目前尚不存在一个平台或模式能够满足以上所有优势 , 而是各美其美 。
比如淘宝的优势在于“多” , 满足消费者一站式买齐所有产品的需求;京东自营、美团等平台满足消费者对“快”的需求;天猫、京东和抖音强化“好”的认知;拼多多则聚焦一个“省”字 。
更重要的一点是 , 各平台都在细分优势中建立了护城河 , 谁都很难把对方彻底吃掉 。
淘宝的特点是“多” , 看似容易模仿 ,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 汇集众多长尾特色的商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 , 十几年打下的江山绝非一朝一夕能拿走;再比如京东 , “快”的背后是连续亏损了12年 , 很难再有对手能在时效上对其形成威胁 。
基于这些 , 电商行业的范式转变也就在所难免了 。 平台不再是越大越好 , 而要主动做减法 , 放弃部分弱势市场 , 形成自己清晰的边界与定位 。 过去是靠规模效应制胜 , 现在则要靠比较优势赢得生存空间 。
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的情况下 , 防守远比进攻重要 , 如果有人非要深入他人的腹地抢食 , 代价必定是巨大的 , 最终也大概只能落个“杀敌一千 , 自损八百”的结果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 , 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 , 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
【ipad air|中国电商为什么越来越“散”?】——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