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当AI成为艺术家,我们的审美会变吗?( 二 )


张军平补充 , 目前人工智能尚处于婴儿期 。 因此 , 只有人能够跨数据集 , 实现跨领域的信息融合 , 让多学科门类知识搭配组合 , 创建更有意义的事物 。 但在这一方面 , 计算机还存在诸多不足 。
审美同样需要摆脱算法围困
AI可以打开人类的创意想象空间 , 但是当AI进入艺术创作领域时 , 数据向真、算法向善仍然是AI创作的约束框架 , 同样也影响着人类的审美 。
人类审美有感官上的生理审美 , 这是自然选择留下的偏好 , 也有基于人类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人文审美 。 “人的审美形成是很复杂的过程 , 单纯依赖AI创作出美的作品还很难 。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长波分析 , 就技术而言 , AI的情感和美感显然并非目前的技术所能实现 。
正因AI“画家”很难跟随人类艺术家的思维 , 所以会产出一些艺术水平较低 , 甚至有些怪异、恐怖的画作 。 不过 , 当AI长期成为创作的一部分 , 难免会对人的审美产生影响 。 此时 , 更需要对AI进行约束和引导 。
因为 , 当我们使用机器翻译和语言生成模型等智能算法的时候 , 机器的产出已经开始干预人类的创作 , 甚至会偏离预想的轨道 。 “毕竟机器训练的次数已远超人可控的范围 , 所以AI自动迭代的艺术作品会如此荒诞 。 ”张军平说 。
在专家看来 , 工具本身无所谓对错 , 所谓对错指向算法背后的人 。 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曾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反复提及 , 超级AI必须是利他的、谦卑的、尽心的 。 如何设计一个可控的超级人工智能依旧是重要课题 。
“冷冰冰的算法背后 , 尤其需要有人文关怀的作者 。 ”魏劭农教授同样认为 , 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可以带来更多元的审美和多样化的创作 。 “但无论什么时候 , 创作者必须始终坚持数据向真 , 算法向善 , 而不是人类被算法带着跑 , 包括审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