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乱翻小红书:没有需求,创造需求( 二 )


不过 , 对于许多饱受脱发困扰的人群来讲 , 诱人的文案与强烈冲击视觉的“效果图” , 极易引起冲动性消费 。
而对于那些对此抱有怀疑的消费者来说 , 品牌方通过长时间大规模投放或“暗度陈仓”式文案 , 依然能转化不少消费者 。 至于意志坚定的人群 , 或许本就不是这些产品的受众人群 。
巨头乱翻小红书:没有需求,创造需求
文章图片
那些表面是在图文并茂的科普“古法”九蒸九晒 , 实则点进主页 , 拉到最后 , 还是在卖自己搓的黑芝麻丸 。
为什么热衷于种草?
实际上黑芝麻丸并非特例 , 此前的医美、美容仪、蒸蛋器、空气炸锅、足贴、筋膜枪等一系列风潮的产生 , 无一不是通过一篇篇种草笔记堆砌出来的需求 。
资深小红书用户小吴向我们分享了一段她的经历 。
前几年 , 小吴受到网络的一则视频种草 , 购买了蒸蛋器和面包机 , 最初几天还觉得新鲜 , 每天早上坚持使用 , 不过一段时间后 , 这两个小家电便躺在了橱柜吃灰 , 再也没有使用过 。
不久前 , 小吴又在小红书上看到不少博主推荐可以蒸馒头、玉米、做三明治的早餐机 , 颜值高又小巧 , 深得女孩子喜欢 。 而当她实际拿到手上才惊觉 , 这与在橱柜尘封多年的两个小家电并无差异 , 只是设计地更加小巧也换上了当下流行的配色 , 并且改了一个更加精致的名字“早餐机” 。
这便是“种草”深得互联网公司喜爱的原因 , 通过精致的图片、视频和文案来刺激用户冲动消费 , 创造出大部分人没有的需求 。
实际上 , 我们仔细回想所有消费风潮出现前 , 网络上都曾有过一段焦虑 , 容貌焦虑后美容护肤产品便开始大卖 , 提倡精致生活的背后是各种小家电的畅销 。
而匆忙的年轻人向来与“精致”二字难以沾边 , 于是在内卷的大背景下 , 养生、秃头等焦虑又应运而生 , 与之相对应的产品也在厂家们的加紧生产下 , 走上各大平台的货架 , 摆在消费者眼前 。
我们无法肯定这些焦虑的背后是否有双无形的大手在推动 , 但焦虑一定是商家们逐利的温室 。
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了此类产品后 , 也都自嘲自己交了“智商税” , 而当下一次检验智商的产品再次上线后 , 却仍忍不住听从KOL们的口号 , 哦买噶 , 买它!
为什么无法抗拒这种“魔力”?
一位MCN机构的内部人士向光子星球表示 , 如今大多数品牌投放都喜欢采取铺量的形式 , 或许只会投放一到两个头部KOL , 更多资源会投放上百个腰部KOL和KOC 。 通过堆量 , 营造出火爆感 , 从而诱导消费者形成“羊群效应” 。
你每一次看似拥有自我意识的决策 , 或许只不过是资本、算法、策略交叉暗示下的产物 。
据了解 , 通常品牌都会有自己的投放节奏 , 一方面KOC迅速铺量充当SEO功能 , 多种关键词反复洗脑式触达消费者 , 奠定认知基础;另一方面 , 引入腰部、头部KOL提升质感、强化口碑;最后放出一些素人级跟风晒单 , 不追求质感 , 而是用来提升细节与层次感 。
最终收获的结果便是 , 在算法下随处可见的“种草”笔记推动着消费者进行尝试 。
王饱饱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达成月销超4000万;钟薛高一年销量增长5倍;小红书起家的完美日记 , 三年便成功上市 。
但这样的火爆是靠产品质量、性价比、创新获得的 , 还是仅仅是通过资本无序地堆砌形成的劣币驱逐良币?
巨头乱翻小红书:没有需求,创造需求
文章图片
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应建立在信任之上 , 亦如当年的电视购物一般 , 当消费者的信任消失殆尽 , 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