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在轨卫星“悬丝诊脉”( 二 )
文章图片
航天器的诊断维修技术 , 是随着航天器的飞行任务扩展、控制精度提高以及工作寿命延长等现实要求而发展起来的 。 以美、俄为代表的传统航天强国起步较早 , 在该领域研究与实践上做了大量工作 。
上世纪60年代 , 随着人类逐步进入太空时代 , 航天器诊断维修技术也由此展开 。 因受当时技术条件、元器件质量和设计水平的限制 , 人们在这一时期只能依靠简单仪表 , 对卫星的一些关键参数进行单信号阈值状态监测 , 以判断是否发生故障 。 该方法为人类早期航天器的在轨运行提供了一定保障 。 在这一阶段 , 航天器的平均寿命普遍较短 。 在载人航天任务中 , 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则是由状态监测、地面专家会诊和航天员直接参与等部分组成 , 飞船故障检测系统的自主性、实时性及可靠性也都比较差 。
进入上世纪70年代 , 伴随技术发展以及元器件质量、设计水平和工艺水平提高 , 基于硬件冗余的诊断维修技术在航天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诊断方法也从简单的阈值判断 , 发展到充分利用各种动态测试技术、监控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 , 使航天器的平均寿命有了大幅延展 。
美国在执行“阿波罗”登月任务期间 , 首次建立了飞行异常分析及评估系统 。 该系统包括飞行故障监测和处理、飞行状态评估、飞行资料规范化整理、故障地面模拟等 , 并对所有应急救生参数设置了三重重复传感器和优势表决逻辑电路 , 飞船故障检测系统的自主性、可靠性明显增强 。
上世纪80年代 , 人工智能研究蓬勃兴起 , 基于知识的诊断维修技术、尤其是专家系统技术开始大量应用于航天领域 。 其中以基于专家系统、基于测试性模型数据驱动等几种智能故障诊断技术最具代表性 。 同时 , 航天飞机这类高度复杂且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出现 , 使故障诊断维修系统既具备模块化功能的分布性 , 又具备相互协调的整体性 。 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逐步建设与在轨运行 , 其故障诊断维修系统又进一步具备了较大可变性、较好适应性和较强鲁棒性 , 并逐步向自主管理的方向发展 , 可使故障中的空间站在不影响性能情况下 , 继续完成预定任务 。
“牧星人”守护“中国星”
对长期在轨卫星的管理水平 ,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卫星效能的实现 。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至今 , 经过几代科技人员不懈努力 , 航天器在轨管理与控制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
早在2007年 , 我国就依托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开始建设国家级“卫星总医院”——航天器在轨诊断维修中心 , 并紧前开展航天器在轨故障诊断维修领域重大科研项目研究 。
随着在轨卫星数量的不断增多 , 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轨诊断维修能力 。 2014年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成立我国首个航天器在轨故障诊断与维修实验室 , 通过进行航天器在轨故障早期辨识和定位技术、在轨故障仿真与维修技术、在轨可靠性增长和延寿技术等研究 , 进一步提升我国航天器在轨故障诊断与维修自主创新能力 , 推动我国航天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 并成为我国在轨卫星数量持续增加的坚实基础支撑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在轨卫星“悬丝诊脉”】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数千次故障案例 , 归纳近百万条诊断知识 , 该中心自主研发了航天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 有效解决了航天器微小故障发现晚、分析慢、定位难等难题 。
文章图片
此外 , 中心以北斗卫星为起点 , 按照单个卫星状态逐一信息化、所有卫星态势集中可视化、卫星大数据分析快速化3个步骤攻坚克难 , 自主研发卫星健康评估系统 , 建立相对完备的“分系统、关键单机、关键性能”的3级健康评估指标体系 , 提出面向在轨单星的健康评估元知识构建方法 , 为每颗卫星建了一份详细的“体检档案” 。 所形成的卫星系统评估结论 , 从关键部件运行状态、异常预防应对、空间环境变化和载荷效能保障等方面 , 对后续卫星在轨管理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 有力保障了北斗系统在轨安全稳定运行 。
- 西安三星|西安三星半导体占全世界闪存芯片产能超过10%
- 注销|ofo西安分公司注销
- 卫星|一箭22星!火箭发射带火追“星”游,酒店预订火爆!
- 测控精度|三小时分别在酒泉文昌成功实施两次发射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成功完成多点并行发射测控任务
- 本文转自:吉林日报...|在轨41颗,吉林一号卫星上新
- 卫星|长八新构型首飞创中国航天新纪录
- 卫星|卫星商业价值的尽头,谁来善后?
- “启明星”卫星,学生是主力军
- 本文转自:北青网今天11时06分|中国首个“学生造”遥感卫星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