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翻开碳中和的底牌( 二 )



经济效益|翻开碳中和的底牌
文章插图

【 经济效益|翻开碳中和的底牌】以二氧化碳为基础原材料的中间和终端产品
图源:《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

从事碳利用技术开发的碳能科技CEO王帅告诉虎嗅,在双碳政策之前,很多工厂对减碳这件事没有规划,3060目标出来之后,大家才慢慢理解二氧化碳的利用价值。

碳利用的场景可以粗略分四个层面。首先是物理层面,比如把捕集的工业碳排放处理成可乐雪碧里的食品级二氧化碳或者制冷干冰,属于延迟二氧化碳的释放时间。

经济效益|翻开碳中和的底牌
文章插图


其次是化工层面,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与其他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产出新的产品,比如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或者基于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做碳酸盐、碳酸钙,是真正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

然后是生物层面,比如产油微藻,这些生物菌不仅能吃掉二氧化碳,自身还能作为原料提取出生物柴油,或者将二氧化碳调节到一定浓度注入温室,提升作物光合作用速率,缩短生长周期。

再有是电化学层面,采用不同电极材料和催化剂,调控二氧化碳反应途径,制成甲酸、乙酸、碳氢化合物等有大宗应用价值的化学品或中间体。由于装置便捷,对反应条件要求低,产物选择性高,可以很好的实现二氧化碳规模化应用,一直是国际热点研发领域。

2020年8月,国际首套二氧化碳电解制合成气中试装置在内蒙古伊泰化工正式开车运行。在这个案例中,王帅向虎嗅阐释了将碳利用技术与工业现状耦合的意义。

经济效益|翻开碳中和的底牌
文章插图

内蒙古二氧化碳电解制合成气中试装置

伊泰化工是做煤制油的企业,在路线和产品选择上,我们没有从零开始革命性的翻新,而是充分考虑行业的现有工艺和对合成气的依赖,在既定基础上做场景耦合,形成碳利用补充方案,使二氧化碳在厂区内部实现循环利用。

装置虽然规模不大,但引用现场工业气体可以验证电解技术的落地性。对于To B创新公司,向客户展示工程化成果比实验室数据更有说服力。

另外,工业现场也证明了流程的可行性,记录下重要运行参数。因为有的技术很先进,但既有供应链不成熟跟不上,卡脖子问题解决不了,那么这个技术就得再等一等产业上下游。而项目规模的扩大需要技术一并优化,运行参数能为更大量级的示范项目做铺垫。

规模化与降成本

自双碳提出后,各行各业都在开展调研分析和报告交流,在理念层面先行响应,消化关于碳的一系列陌生概念。从资本市场的投资节奏也可以看出,一批做碳管理碳咨询的创业公司最先被带火。

而随着双碳逐步深入实质性阶段,企业落地达峰行动方案开始需要技术支撑,但建设使用成本制约着CCUS的推广。

1月17日,通源石油(300164)发布公告,拟投建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CCUS示范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道达尔联合清华大学、东方锅炉等在四川德阳建设的化学链式燃烧技术CCUS项目总预算约1.5亿元;华润集团海丰电厂CCUS碳捕集项目花了8531万元。

动辄千万上亿的投资成本,如果无法实现减排收益,企业往往不愿意独自承担投入CCUS研发和示范的风险。

所以,综合成本的影响因素,一方面要降上游源头的本,一方面还要考虑规模化分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