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迎来首个IPO,“山寨机教母”翻盘( 二 )


02、天语手机带来42亿财富
凭一腔孤勇走上手机代理创业之路的荣秀丽 , 成立了北京市百利丰通讯器材有限责任公司 。 当务之急 , 是为大哥大开拓销路 。
一番尝试后 , 荣秀丽意识到 , 手机滞销 , 问题不仅仅是售价和资费的昂贵 。
在回访老客户过程中 , 她发现“大哥大”时常出现电话无法接通的情形 , 但之前的业务员并未向上反映 , 而是一瞒再瞒 。
为解决这一问题 , 荣秀丽迅速召集百利丰的50多家渠道商 , 联名给芬兰厂商写信 , 要求补上售后漏洞 , 并对客户承诺“从百利丰购买的每部手机 , 打不通都可以以旧换新” 。
自此 , 北京百利丰迎来拐点 , 还清160万的债务也不再是难题 。 到了1998年 , 荣秀丽已经是北电、三星和爱立信三家手机品牌的中国区代理 , 每年的销售流水超过10个亿 。
手机代理让荣秀丽挖到了第一桶金 , 但她并不满足 。
在手机行业 , 代理商处于行业下游 , 利润率无法和上游的研发、制造商相比 。 在摸清门路后 , 荣秀丽动了向中上游产业链延伸业务的心思 。
2002年 , 天宇朗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 以租用手机生产牌照、贴牌生产(ODM)的方式经营 , 也就是俗称的山寨生意 。 作为第一批国产手机创业者 , 荣秀丽“山寨机教母”的头衔由此而来 。
荣秀丽并非不想打造自有品牌 。 2002年 , 作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的小灵通盛行 , 民营企业想要拿到手机生产牌照难上加难 。 这样的背景下 , 大量山寨机厂商纷纷成立 , 形成了一个草莽江湖 。
一个例子是 , 在天宇朗通成立同年 , 另一家老牌国产机厂商金立也注册了 。 两家公司缠斗近10年 , 天宇朗通多名高层管理人员还曾“集体跳槽”金立 , 其中就包括卢伟冰(现已为小米集团合伙人) , 但这是后话了 。
60岁迎来首个IPO,“山寨机教母”翻盘
文章图片
(卢伟冰)
对于想自研手机的荣秀丽来说 , 贴牌、山寨只是权宜之计 。 荣秀丽理想的手机 , 要“又便宜又好” 。 为此 , 从公司成立伊始 , 她就邀来电子学博士、当时受雇于微软的著名芯片程序工程师詹军坐镇 。
起初 , 自研之路并不顺利 。 大笔资金投入换来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 , 但实验室中的测试结果并不等于工厂中的良好品控 。
山寨机厂商们大多采用“作坊式”的生产模式 , 厂房内的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并不先进 , 也没有建立起优良的产品测试体系 。 这样的背景下 , “大神”詹军可以带队在实验室里搞出当时的“黑科技” , 但天宇朗通的制造技术还跟不上趟 , 产出的手机次品率极高 。
一时间 , 天宇朗通厂房里积压了一堆半成品手机 。 荣秀丽一度想放弃 。
绝境之际 , 不懂技术的荣秀丽决定亲自上阵参与研发工作 , 同时还要参与采购、生产链条 , 重塑实验室研发、供应商采购、物流、工厂生产的全流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荣秀丽的思想逐渐转变 , 开始推动天宇朗通从一家“研产销”一体的手机厂商 , 转变为“轻资产+集成商”的模式 。
2005年 , 荣秀丽遇见了拥有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芯片商——联发科 , 通过采购后者的芯片 , 天宇朗通手机研发进度大幅加快 。 随后 , 荣秀丽又先后与比亚迪(电池供应)、富士康(生产代工)等企业牵手 。 一番改造下来 , 天宇朗通的产品质量开始获得市场首肯 。
2006年前后 , 随着“手机牌照核准制度”的全新牌照审核方式开始实行 , 天宇朗通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手机牌照 , 天语(K-touch)品牌终于破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