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存储新图谱:DNA存储的边界与天地( 二 )


佐治亚理工学院(GTRI)近期也公布了新进展,他们的团队设计了一种微芯片,可以显著提高以DNA形式写入数据的速度。该团队预计将比当前的DNA存储技术提高100倍。
研究机构的各种进展也使得嗅觉灵敏的投资机构风闻而来,中科碳元(深圳)、密码子(杭州)等创业公司获得数千万的天使轮融资。
而政策方面,DNA存储已经成为国家层面部署的重点发展方向。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讯、神经芯片、DNA存储等前沿技术。我们可以看到,DNA存储在政策、资本与技术的集中发力中开始蓄势待发,不过对于这类高精尖的技术来说,距离其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进程还尚早。
难以突破的结构性障碍
虽然DNA存储具有较为明显突出的优势,政策、资本等也在全方位的支持,应用的前景广阔,但商业化的进展仍然十分缓慢。其最大屏障来自于其存储技术本身。
为了便于理解DNA存储的面临的技术困境,我们简单介绍一下DNA存储数据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编码——将数字信息编码为DNA序列;合成——将序列融入实际的DNA分子;存储——将合成的DNA片段保存在载体或细胞中;访问——检索和选择性读取序列信息;解码——将测定的序列信息转换回数字信息。
在整个存储的过程中,编码与合成是DNA存储中较为关键和困难的环节。尤其是DNA的合成过程最为艰辛,在碱基序列融入DNA分子的过程中,很容易随机损失掉合成的DNA。
而编码是DNA存储中成本与难度较大的环节,不过随着AI、纳米微孔等技术的发展,编码环节的难度与成本都开始逐渐降低。
DN存储新图谱:DNA存储的边界与天地
文章插图

DNA存储的合成过程使得数据输入和读取的效率无法提上去,花费的时间较长、成本较高。据佐治亚理工学院2021年12月披露的信息称,DNA存储速度提升到了每天写入20GB数据,这是目前已知DNA存储最快的写入速度,而目前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最快大约为每秒500MB。
成本方面,201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显示,合成2MB的DNA数据需要7000美元,而读取数据需要2000美元,如果用户需要以DNA形式储存1GB的电影,编码大约需要花费358万美元,而读取数据还需要102万美元。DNA存储技术的读写速度与成本,大大制约了其规模商业化的发展。
另外一个较大的影响因素跟科研人才相关,由于DNA存储技术领域的强学科交叉性,必须依靠计算机、生物、化学、数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协同,这也就对科研人才的复合能力水平要求较高。
当然除了技术的进阶、人才的需求以外,存储的便携式要求也是其较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需求。对于这类高精尖技术的设备,传统的设备都较为笨重,便携式的优化也困难重重。总的来说,DNA存储的各个环节都有较多的难关需要克服,DNA存储真正意义上的走入商业市场,进一步发展成为主流的存储设备,还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才能让DNA存储技术有实质的进阶。
终极存储:深空与亘古
对于数据的存储来说,多元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其主要的发展风向标,尤其是绿色的数据中心是主推的发展方向。
据研究机构预测,若能源利用效率得不到持续提高,数据存储用电量到2030年可能增长到全球用电总量的3%至13%。数据存储的能源功耗令人担忧,降低能耗将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首要目标,存储设备作为数据中心中最为耗能的设备,成为革新的排头兵。
目前改进常见的思路是从存储设备的硬件层面进行考量,如架构设计、芯片、硬盘介质等。而DNA存储可谓是存储的终极进化方向。据悉,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教授MarkBathe称,理论上,一个装满DNA的咖啡杯就可以存储世界上所有的数据。如果未来可以实现,DNA存储一定会革新存储领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