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引爆企业指数级增长,谢伟山:中国智慧该登场了( 二 )


回到“无源之见” , 才能锁定战略
君智在帮助企业锁定战略的过程中发现 , 回归到一种“无源之见”的状态 , 能让我们看到战略的“月球背面” , 对战略的理解达到一种超拔的状态 , 带给企业的收获也超出想象 。
“无源之见”摈弃先入为主的假设 , 通过超脱自我的视觉看待事物 。 佛教认为人受“五蕴”即感觉、情绪及欲望等束缚 , 只有通过正念等冥想去掉各种杂念才能体会到“空” , 这种“空”其实是一种更真实了解事物的方法 。 正念也是近距离审视自己的感觉 , 对之不做判断 , 靠近而不迷失其中 , 专注于它们带来的真实感受 。 西方进化心理学验证上述看法 , 认为人的感觉通过模块化的大脑机制竞争进入人的意识 , 而感觉是由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驱动的 。 人的感觉会通过讲故事等方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 因此事物的真相常被感觉蒙蔽 。
中国传统智慧中也早有“无源之见”的观点 。 《道德经》中说“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也意指人如果能摆脱内心各种偏见 , 就会回归到婴儿状态 , 看待万物不带情绪 , 打破自我与万物的界限 , 获得更本真的感受 。 《道德经》中还讲到“为学日益 , 为道日损 , 损之又损 , 以至于无为 。 ”也让我们看到 , 学习各种学科知识越多 , 对外界的认识可能越受束缚 , 只有通过做减法才能接近事物真相 。 中国禅宗也强调拿掉大脑内所有标签 , 什么都不想 , 才能得到“无源之见” , 但禅宗中的“空”也不是空无一物 , 而是孕育着很多可能 。 只有回到“空”的状态 , 才能帮助企业看见更多的可能性 。
培养“无源之见”思维对当下中国企业家很有启发 。 不少企业家往往有认知路径依赖 , 较易形成先入之见 , 这种认知谬误容易导致企业家只关注企业内部与自己熟知的事物 , 而对顾客感知与未知事项漠然置之 。
战略必须直指“人心”
“无源之见”引导我们走出认知牢笼 , 获得真“知” 。 《孙子兵法》不到6000字的文字中出现了79个“知” , 可见获得真“知”尤为重要 。 由此 , 君智在协助企业制定战略时 , 在被誉为全球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的基础上 , 对战略的诠释进行了相应补充 。
20世纪80年代 , 波特拨云见日 , 为商业战略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将战略和运营进行区分 , 指出运营效益不能替代战略 。 战略是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运营活动 , 创建差异化的定位 , 做与众不同之事;运营效益是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 。 波特进一步指出 , 企业业绩不彰的核心原因是没有将战略与运营进行区分 。
波特把严谨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引入了商业战略领域 , 使战略成为具有一定严谨性的学科领域 , 但波特这套竞争战略理论在商业实践中并不能为企业建立起真正的、可持续的差异化价值 。 2000年左右 , 倡导占领消费者心智的定位理论被引入中国 , 为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差异化价值打开了新世界 。
君智受“无源之见”启发 , 结合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及定位之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 对波特的战略进行了延展:真正的差异化要在消费者心智中实现 , 战略必须直指人心;战略是要让顾客觉得你的产品好 , 运营是考虑如何把产品做好;在战略实践中创造性地将企业战略一分为二 , 即战备和战役 。
战略和运营迥然不同 , “让顾客觉得你的水好”和“把水做好” ,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 。 比如 , 桌上的一瓶水 , 战略是如何让顾客觉得我这瓶水好 , 起点、过程、终点均是以占领消费者心智为主 。 运营是如何把这瓶水的质量做的更好、价格更便宜、顾客体验更好等 , 整个完善系统能使这瓶水各方面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