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北京冬奥会 这样实现用雪自由( 二 )


人工造雪则是通过造雪机把5摄氏度以下的水雾打散成小粒子 , 再将这些粒子迅速冷凝结晶 , 然后再由风筒把雪花喷射出去 , 以扩大造雪面积 。
水是人工造雪必不可少的原料 。 张海洋说 , 原则上来说 , 井水、河水、纯净水、再生水、雨水、融雪水都可以作为人造雪用水 , 但这些水在变为造雪原料前 , 必须调整好体温 , 即要把温度控制在0至5摄氏度之间 , 水温太高无法造雪、水温太低不易造雪 。 同时 , 水也不能太脏 , 虽然造雪机有过滤装置 , 但如果水太脏 , 不仅会堵塞滤网 , 还可能会堵塞喷嘴 。
本届冬奥会的每个滑雪场 , 都设有固定式造雪机和移动式造雪机 。 固定造雪机只需一条抽水管 , 就可以进行大规模造雪 。 但对于塑型要求比较高、需要补雪的比赛场地 , 就要派出移动式造雪机了 。 张海洋表示 。
不同比赛用雪都有私人定制
各个雪上项目对雪质的要求有所不同 , 哪怕是同一块场地的不同地段 , 对雪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 张海洋举例说 , 比如高山滑雪比赛项目 , 由于其是竞速类项目 , 它的赛道需要进行单独压制 , 铺设在赛道上的雪密度非常大 , 这种雪被称为冰状雪 。 冰状雪的密度是天然雪的5到13倍 , 其表面有一层薄的硬冰壳 , 是雪又似冰 。
这类雪含水量较高、密度大 , 其表层相当于结了一层冰 , 这样可减少赛道和滑雪板之间的摩擦力 , 提升运动员比赛的舒适度 , 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 张海洋说 , 而到了减速区和结束区 , 为了保护运动员不受伤 , 就需要减速 。 因此这一区域的雪就需要减少含水量 , 以保持雪的蓬松状态 , 从而增加赛道与滑雪板之间的摩擦力 。
从离地超百米的高台滑下 , 俯冲、加速 , 自跳台末端跃向空中 , 呈V字形划出优美的抛物线……在本届冬奥会的赛场上 , 极具观赏性的跳台滑雪项目在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精彩上演 。 比赛好看 , 但给供跳台滑雪比赛用的坡道造雪 , 可是件不容易的事 。 张海洋说 , 铺设在坡道上的人造雪 , 从下到上依次是基层、中层、表层 , 每层雪的密度都不一样 。 基层的雪质湿度要大 , 这样可以让雪层与坡道牢固地冻在一起 。 考虑到运动员要在高空做一些动作 , 落地时雪道不能太硬 , 因此表层雪的湿度要低 , 这样平压后仍可以保证一定的疏松度 , 最大程度确保运动员的滑行安全 。
在本届冬奥会 , 当一天比赛结束后 , 夜间工作人员都要对滑雪道进行维护 。 因为每场比赛后 , 雪道的硬度就会降低 , 同时雪道表面会变得沟沟坎坎 , 这些都会影响第二天的比赛 。 张海洋介绍 , 对雪道的维护一方面要补充雪 , 另一方面是用压雪车压雪 , 以达到比赛雪道的硬度标准 。
中国人造雪里的科技范儿
1950年3月 , 美国人韦恩·皮尔斯就利用一个油漆喷雾压缩机、喷嘴和一些用来给花木浇水的软管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造雪机 。
其后 , 人造雪技术不断发展 , 这让冬奥会大规模使用人造雪成为可能 。 然而 , 由于我国在人造雪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 国内赛道雪务技术几乎空白 , 同时国外在这方面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 , 使得中国无法拿到赛道用雪的参数标准 。 在2016年以前 , 中国甚至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 。
为了给全世界运动员提供良好的赛事体验 , 我国科学家开展了集中攻坚行动 。 2017年 ,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秦大河的带领下 , 北京冬奥会赛事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正式组建 , 誓要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冰状雪 。